文/陳術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表示期盼現在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夏寶龍一席話,再次引起全城對於劏房、籠屋這些不適切住房的關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提出良策,其中一個值得研究的土地選項,就是土地面積比「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更大的新界祖堂地;只是,如果相關條例、程序不作修訂,這些珍貴的土地資源,就要無了期地浪費,特區政府處理祖堂地問題時,需要新思維,更需要有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的氣魄。
認清香港住房問題的嚴峻性
香港社會討論了土地房屋政策多年,問題到了近年特別嚴重!例如在上年度,公共租住房屋的建屋量創自2011/12年度的10年新低,僅落成了6,261個單位;私樓方面,根據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若然以可供私人住宅發展的土地為例,可建單位由三年「熟地」供應高峰時的25,500個,下跌至本年度的13,030個單位;「基金」估計,未來五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年約只有15,000個單位,較去年實際落成20,900個單位少28%。簡單地概括,就是公屋落成量低,私樓落成量亦不足,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樓價節節上升,甚至逼近歷史高位,乃是必然的事,而受害的則是香港市民。
面對擺在眼前的困境,特區政府常給市民一個「願景」,就是可提供過千公頃新土地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但據報,政府若在2027年開始填海,最快首批房屋也要2034年才能入伙,顯然填海計劃「遠水」救不了「近火」。其他土地選項方面,開發新發展區,所需時間可能不少於填海,新界東北發展區就是當中例子;若是依靠《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發展,這些零散的土地,只怕政府「不斷收」,也是捉襟見肘。如果政府能擺脫過往「不觸碰某種土地」的枷鎖,理應盡快研究並放寬出售祖堂地的限制,以全力釋放新界的土地。
祖堂地或成解決「土地荒」希望
說到祖堂地,其實是指屬於傳統組織例如家族或堂而非由個人持有的新界土地,有人稱祖堂地為「阿公地」,有說法指新界的祖堂地面積約有2,400公頃;不過,要出售祖堂地以供發展「殊不容易」,目前只要有一名宗族成員反對出售祖堂地,有關的民政事務專員便不會就出售決定發出同意書。換言之,若然相關法例或程序不改動,珍貴的祖堂地,可以繼續「曬太陽」,可以繼續做停車場、工場,但就是不能出售再建屋!
雖然早前特區政府官員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時,表示會在「有需要時」審視及研究修訂《新界條例》相關規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但以特區政府過往的作風,所謂「有需要」審視、研究,極可能又是「嘆慢板」甚至冷處理。今日,作為特區政府的管治者,必須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做擔當作為的愛國者,再拿以往的「英式做法」推行土地房屋政策,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就永無解決之日;請特區政府以至其他持分者拿出勇氣以及氣魄,以嶄新思維解決住房問題,令香港市民可以告別劏房、籠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