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好學校很多,然而植根中國傳統文化,兼採國際教育精華的中英雙語學校並不多。在香港,好學校很多,然而敢於開宗明義,幫助香港年輕一代了解中國歷史與國情,培養國民身份認同,又兼具國際視野的學校更是少見。由香港益利樂生教育基金於2017年創辦的全日制國際課程中小學——漢鼎書院,就是這樣一所難得的學校。點新聞記者今日(10日)專訪漢鼎書院創校校監徐莉女士,聽她講述漢鼎如何培養具有「中國底蘊、香港情懷、世界眼光」的新一代。
漢鼎書院的由來
提到當初為什麼選擇在香港辦學,徐莉回答說是被一件事情觸動。2007年她剛來香港的時候,所在學校有學生問中文老師,為什麼英國人不要我們了?此問一出,令徐莉非常震驚,分明是炎黃子孫,怎麼學生連自己的身份都不清楚,「那時香港已經回歸10年了,可是竟然有學生問出這樣的問題,我的直覺是香港教育出了問題,所以我們先在原學校把中文課程建好,通過中國歷史文化、中國語言文學、中國文化藝術課程,讓更多香港孩子對中國歷史文化有很好的認知,這樣才會有民族文化、民族身份的認同。」
後來徐莉發現,僅有中文平台還是很有限,有機會時,她便開始創建自己的辦學團體,「希望從整個學校的課程架構來設立學校,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
國際課程注重教授中國傳統文化
徐莉介紹,漢鼎書院是一所國際課程學校,共設有13個年級,包括小學、中學及大學預科,是目前香港唯一一所同時提供劍橋國際課程(A-Level)及國際文憑課程大學預科項目(IBDP)的全日制非牟利私立學校。「漢鼎的基礎教育很扎實,我們不僅有國際課程,在小學到初中階段還有國家課程,中文和數學是以人教版教材做主,輔以其他教材,在國家課程綱領要求之上,再有拓深拓寬。」
漢鼎書院非常注重教授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但是漢鼎有一些跨文化家庭的孩子,如何令他們願意接受中華文化則是一個難題。徐莉說,「首先,一般來說,他們的父母有一方是中國人,另一方是外籍,父母希望孩子不要斷根,有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學校工作比較順暢。 」
其次是學校的課程設置,徐莉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我們還是融在課程之中,比如中文課程就有四大板塊:中國語言文學、中國歷史、中國戲劇、還有中文辯論。平時,學校還會有國學經典的誦讀」,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她續說,「愛國不能用生硬的說教,老師的言傳身教很重要,漢鼎書院的老師本身三觀非常正,亦有愛國愛港情懷。」
「此外,學校還有非常多的活動,比如每周一次的升旗,同學和老師都非常珍惜在禮堂對着大屏幕,放國歌的機會。」學校還會借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舉辦慶祝活動。徐莉舉例,春節舉辦的「中國文化之夜」,同學們會表演節目、穿漢服等。在課堂外,漢鼎書院會鼓勵同學們參加各種於青少年發展有益的交流活動、展覽、比賽等,還會組織孩子們回到內地,帶他們了解祖國的山川物貌,風土人情,培養孩子們對家國的認同。「我們認真引導孩子認識中國的歷史文化,好好設計活動,給孩子認知的平台。讓孩子們在遊戲活動中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孩子們學有所得,玩得不亦樂乎。」
中西教育完美相融
講到漢鼎書院同時擁有中西兩種教育方式,徐莉說,「國際教育重視國際視野,還有不同文化的包容,這與中國傳統教育很多是不謀而合的,我們叫有教無類,我們也提倡大同世界。從教育的哲理來看中西方的教育沒有本質上的矛盾和衝突。」她續說,「未來新時代的新一代一定不是固守某一種理念、某一種文化慣性,它應該是融會貫通。在漢鼎,我們把兩種文化盡可能呈獻給學生。」
漢鼎書院初中英文主任Graham Noble表示,「漢鼎書院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將第一語言漢語放在首位,但學校仍然有優秀的教師教授健全的英語課程,學生們可以接受到的科學和英語教育是處於國際水平的。」此外,「外籍教師和中文教師在漢鼎的地位是相當的,這在其他國際學校是非常罕見的,因為很多學校只是把外教放在角落裏。」
漢鼎的現在和未來
漢鼎書院建校時學生僅有39人,一年後增至74人,2019經歷社會動盪,學生數量仍上升至144人,在疫情期間,招生人數更是逆勢上揚,突破200人。學校的升學情況據徐莉介紹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第二屆升學,4個孩子都收到全球前100名頂級學府的offer,優秀的孩子還有機會獲得漢鼎書院的辦學團體益利樂生教育基金及其支持者提供的終身學習獎學金。
未來為了長遠的發展,徐莉說,「我們要不斷複製,複製中升級換代,如有可能,還會在香港、大灣區和海外,尋找適宜的夥伴辦聯合學校。」至於什麼樣的學生可以來漢鼎上學,徐莉說:「我們還是敞開懷抱,家長和孩子認同我們的理念都可以來。」
(點新聞記者楊新雨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