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銳意推動綠色轉型,「十四五」規劃更定下2030年碳中和、2060年碳達峰的「30·60」綠色轉型目標。要知道達致碳中和極具挑戰性,需要不同專業人士和人才支援,以加強創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上周來自中央的高規格「十四五」宣講團就來港,向各界講解「十四五」規劃,幫助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抓住大灣區發展寶貴機遇。
在香港就有一群青年,早在7年前就北上創業,在水域碳中和領域,踐行著開發新能源與綠色環保的理念。逸動科技創始人兼CEO陶師正日前接受點新聞專訪時表示,公司四位創始人均來自香港科技大學,早在2012年底就在港科大李澤湘教授的實驗室裏開始研究電動船外機,「當時由於經常在西貢玩水上項目,使用的燃油機體驗非常不好,噪音大、氣味重,經常壞,加上電動汽車的概念剛剛成為熱門話題,我和其他創始人很認同新能源的綠色環保理念,也認為碳中和是大勢所趨,所以一拍即合想要發明一款清潔安靜的電動船外機。」
不過正如所有創業者一樣,團隊的創業之路也會面臨許多挑戰。陶師正憶述,創業之初,在創新技術行業,很難找到品質可靠且價格公道的優質供應商,而且加工週期較長,同樣的產品在深圳需要花費一天,而在香港則需要一周,導致團隊經常要帶著零件奔波深港兩地,令產品研發周期變長。
由於香港沒有完善的配套產業鏈,陶師正和團隊就下定決心,自主研發核心零部件,並北上尋找發展機遇。在2015年,恰逢李澤湘教授在東莞建立「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陶師正看到了東莞有完善的人才、供應鏈和產業鏈,加上交通距離深港較近,可以藉助大灣區優勢發展,遂在東莞創立基地。
他表示,「東莞的場地和人工成本都較低,可以開設自有工廠。另外松山湖機器人基地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經常可以聽到業界學術技術專家做分享,也能與其他創業者分享交流經驗。此外,基地也吸引了很多優質公司過去,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而且基地旁邊就是松山湖,有一大片開闊水域,方便我們測試產品。」
如今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逸動科技已成為全球一流的電動船外機品牌,擁有超過200名員工,產品遠銷歐洲、北美、澳洲及東南亞等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近期更完成億級B輪融資,獲得投資人和市場認可。陶師正希望,當今全球正面臨氣候變暖問題,如何快速實現碳中和是人類的一大挑戰,公司希望未來能夠在船舶新能源化研發更具革命性產品,為清潔能源動力的發展盡一分力。
鼓勵港青跳出舒適圈 抓住大灣區機遇
在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的創新能力,排名全球第二,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在科技創新方面發展極具潛力。國家「十四五」宣講團此前指出,中央會以多舉措來支持香港的科技創新發展,包括讓香港更多參與國家科技創新任務,例如支持香港高水準科研機構參與大灣區國家實驗室等重大平台規劃部署、支持內地科研機構在香港設立和聯合建立研發中心和研究院、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港開放、支持香港青年科學家到內地科研機構開展短期研究、促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在香港轉化應用等。
逸動科技CMO趙暢表示,香港有優異的經濟基礎,是世界知名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有多所實力雄厚的大學,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素質科技人才,加上臨近大灣區龐大的市場和產業鏈,配合政策與資金扶持,有利於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利於初創企業在香港深耕發展,公司近期也把創新研發中心設立在香港,就是希望能夠利用香港國際化的人才優勢。她希望政府在未來可以推動人才、資金、商品、服務、資訊等要素在大灣區內更加自由的流動。
隨著「十四五」規劃落實,香港國安法實施,許多從疫情中掙紮過來的有為青年亦更樂意更多嘗試北上發展,特區政府對港青北上創業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已啟動「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畫、「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等。陶師正強調,「從人才、資金和政策上,如今都是港青北上創業的最好時機。」他鼓勵有志北上發展的港青,要有敢想敢做的精神,勇於走出舒適圈,在求學期間多參加兩地交流活動,親身了解兩地優勢,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參加一些大灣區的工作體驗和創業比賽,既可以盡早鍛煉相關能力,也可以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為日後北上發展作好準備。
(點新聞記者李斯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