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基層市民住不起,中產家庭買不起,這是香港樓市之怪現狀。低收入人群無奈之下選擇租住劏房,中高收入人士雖然能有多一點的選擇,但要真正想置業安居,也不是那麼簡單。從事保險業的Stephanie,主力做風險管理已十年有餘。她的租房故事和之前的不太一樣——在人人都想擁有屬於自己獨立單位的香港,Stephanie反其道而行之,賣掉自己原有的自住單位,轉為花高價租房,一家四口現租住於烏溪沙一間900呎左右的單位,每月租金為29000元。
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Stephanie接下來的敘述,讓我們明白了她面對香港樓市的掙扎與糾結。
【兩次「細屋搬大屋」從業主變租客】
從小在香港長大的Stephanie,2010年和先生結婚後搬去大圍,購入了小家庭的第一套房——面積500餘呎的兩房單位。住了兩年,大女兒出生後發現,家裏多了一個人,多了不少小朋友的雜物,500餘呎的空間開始有點不太夠住。在了解當時的樓市情況後,Stephanie驚覺,自己這套只住了短短幾年的房子,樓價提升不少。她嘗試放盤,很快有人咨詢並達成交易,第一套房就此賣出。房子售價500多萬,Stephanie轉頭花了600餘萬在隔壁屋苑購入一個三房單位,可謂是「細屋搬大屋」。
又兩年後,小女兒出生,Stephanie研究了當時的樓市,發現房價又升了不少,漲幅巨大,於是她嘗試再次放盤,很快又有人接手。第二套房賣出之後,一家四口就一直租房直到現在。
兩個女兒出生後,升級成為媽媽的Stephanie,最關心的就是孩子入學問題。學區、校網,想入一間心儀的小學非常不易。大女兒很慶幸入讀政府直資小學,現在需要操心的,是兩年後小女兒上學問題——要等小女兒學校定了,他們才會最終確定要在什麼地方住。
對Stephanie來說,租房可以感受到一個地區的交通、生活、返學、購物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一家。Stephanie說,「因為有曾經嘗試過買樓的心態,壓力很大,不是說有個首期就行,還需要一直供樓,中間牽涉到工作是不是穩定,更何況現在疫情之下,影響了收入,完全失去預算。」
【呎價上升實在太誇張望樓興歎】
而今,Stephanie也有留意一些新樓盤,無奈現在呎價上升實在太誇張。以天水圍樓價為例,和她當年所認識的天水圍呎價已經相差甚遠。位於啟德的新盤,現在也要兩萬多元一呎。Stephanie咨詢過專家,也看過很多新聞說,「現在不適宜入市」。
「但是現在不入,何時入呢?」Stephanie掙扎地發問,「會不會有一天樓市會倒?」她隨即否定了這一看法,「應該不會,因為香港的其中一個經濟支柱是地產,儘管這個現象是失衡的。」
Stephanie表示,夫妻二人都有很努力的工作,也曾考慮過,若有一日想重新置業,會不會買一個和現在租的單位一樣大的房屋?答案是否定的,「可能真要買的時候,我會買兩個小單位來放租,好過買一個很大的單位,一些錢我會分幾個地方去投放,未必孤注一擲,只為一層樓。」
【政府應給青年時間和機會 存錢置業】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Stephanie可謂親歷了香港樓市的起伏。她年輕的時候,整個樓市的氛圍很簡單,沒那麼多問題和風險。但是現在,很多小朋友、年青人,和父輩甚至祖輩一起住在租金並不便宜的劏房,連上水電網費,近萬元住一間隔出來的小屋,每月租金佔人工的一大半,存不下錢,又如何買樓呢?
Stephanie認為,政府應該給18歲以上的合資格青年一些資助,比如青年公寓、公屋,或者其他支持,給予他們存「第一桶金」的時間和機會,賺些錢,再去買居屋或者參與其他置業計劃,向樓市出發。而不是讓他們一成年,就要面對水漲船高的香港樓市,面對永遠也買不起房的住房困境。「一個畢業生進入社會,他想要機會,是不是真的有機會?政府需要給予他們支持,給每個剛成年的孩子機會、時間。」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有一個有盼頭的將來。
(文:茜茜子、蘇婷 / 視頻攝製:阿心、黃思鴻、茜茜子)
【屈室求存|香港劏房故事系列】
編者按:愈住愈細、愈住愈貴⋯⋯住屋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今時今日的香港,私樓樓價高企,公屋輪候動輒五六年起跳,有大量基層市民,長年屈於百呎(約10平方米)上下的斗室,艱難求存。根據今年3月的統計數據,本港現時約10萬間住用樓宇劏房,有逾22.6萬人居住……生存以上,生活以下,點新聞記者走訪多個居於劏房、鐵皮屋等「不適切居所」的家庭,聽聽他們在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艱難求存的故事。
往期閱讀
屈室求存 | 幼子在鐵架床學走路 荃灣三孩母自責無法給子女好環境
屈室求存 | 颱風天鐵皮屋變「水簾洞」 天水圍母女:不想再與蛇蟲鼠蟻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