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曾因對搖滾樂的熱愛,高靜芝牽頭組建香港第一支業餘女子樂隊The Mods;追星時期,憑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她成為Beatles香港歌迷會主席;步入政壇,她曾擔任多項政府公職,為港府培養、選拔優秀人才。點新聞《香港機遇》節目選在三八婦女節播出香港婦女界領袖高靜芝接受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的訪談,聽聽她暢聊多彩人生,「婦女能頂半邊天」!
【初代粉絲追星史 曾任Beatles香港歌迷會主席】
高靜芝生於香港,在家中六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自小便對音樂情有獨鍾。自小,她通過收音機聽粵劇、南音、國語時代歌,又在家人的影響下聽京劇、紹興劇,不知不覺接受了多元音樂影響。及至青少年時期,歐式流行音樂風靡香港,高靜芝和同齡人一樣,開始接觸並喜歡上這種Hit Songs。
「那些歌好簡單,你覺得你可以很有共鳴,可以抒發你自己的情感。」高靜芝這樣解釋自己喜歡歐式流行音樂的原因。當時,「The Animals」、「The Rolling Stones」、「The Beatles」等樂隊最受香港年青人追捧。
怎樣能夠為喜歡的樂隊多做一點事呢?帶着這個想法,高靜芝留意到一個叫做Beatles Fan Club的國際歌迷會,「我膽粗粗寫封信去,問我可不可以在香港開個分會,他們回覆話可以。」回憶起自己誤打誤撞成為The Beatles香港歌迷會主席的經歷,高靜芝仍顯得十分興奮。
正是有了這重身份,1964年Beatles在香港樂宮戲院演出時,高靜芝得以在總統酒店與樂隊成員簡單會面。雖然成員之一的Ringo Star因故未能到場,但與Beatles幾位偶像聊天、拍照、獲得簽名,對高靜芝來說仍然是一個很美好的回憶。「我當時甚至收集到一個不知道哪位成員留下的煙頭,不過可惜後來發霉便扔掉了。」高靜芝說。
作為初代「追星女孩」,高靜芝坦言,現在的粉絲有很多資源,追星的方式亦多種多樣,甚至可以包一個廣告牆、巴士或者電車去追捧偶像。「我們那個年代一張圖畫紙,一盒顏色就可以做粉絲。」高靜芝回憶,當時外國樂隊盛行,他們來港演出前一晚,自己會用一張紙畫一個「歡迎某某」的Post,第二天那去機場接機。
一次接機The Manfred Mann時,高靜芝還因為不熟悉啟德機場而入到禁區,被保安員捉住帶到當時啟德機場的警崗。「幸好當時警察叔叔好好,只是教育我們『下次小心些,不要再誤入禁區』,就放我們走。」高靜芝出來時剛好趕到樂隊的飛機抵達,她成功接機並且獲得了偶像的簽名。
【組建港首支業餘女子樂隊】
中學時期,高靜芝見到身邊的男孩子自己組建樂隊,玩得很開心,便萌生想法:既然自己喜歡,何不親自嘗試?當時恰好高靜芝有幾位女同學一起組隊唱民謠,她們便就地取材,將這支民謠組合改組為流行樂隊——香港第一支業餘女子樂隊The Mods由此誕生。
高靜芝回憶,身為學生,組建樂隊並非易事。為攢錢買結他、音響等設備,她也曾節衣縮食,「本來有兩塊錢吃午餐,我們都只吃一元餐,存一塊錢下來買設備。」所幸的是,在高靜芝當時就讀的嘉諾撒聖瑪利書院附近,有一間樂器店,它是香港第一間,也是當時唯一一間可以分期付款買樂器的店舖,「我們就是這樣分期給錢,一路供,才得以組成樂隊。」高靜芝說。
皇天不負有心人,The Mods成立期間,她們參加星島舉辦的業餘音樂比賽和Talent Quest音樂比賽,入到決賽並拿到獎項。樂隊因此受到關注,被邀請參加許多電台、電視台的表演,亦去到很多學校的流行音樂會。其中,由著名填詞人、作曲家主持的文化綜合節目《青年聯誼會》亦曾邀請她們參加。
【談藝術教育:孩子懂音樂有助感受欣賞生活】
自幼接受藝術薰陶,讓高靜芝甚至藝術教育對小朋友成長的重要性。她認為,從小學習音樂,不僅可以訓練到紀律,還可以培養孩子對待事情的嚴謹態度,對智力發展亦有幫助。「學習樂器一定要經常練琴,不可以疏懶,馬虎就一定拿不到高分、出不到成績。」而最重要的是,高靜芝說,當小孩子懂音樂、懂藝術的時候,他們更能夠從不同層面去感受和欣賞生活。
不過,高靜芝坦言,從過往經驗看,香港對文化藝術的教育不夠重視,港人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鑑賞力都比較低,「這也成為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障礙。」在高靜芝看來,香港近年來培養出很多基本功良好的優秀藝術人才,但囿於行業待遇低、工作機會不穩定、自由從業者生計難以維持等就構成障礙,「除非他們好熱愛這個行業,否則好難捱過這個時期的話,就會造成人才流失。」
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只有700萬人口,本地市場總體規模較小,市場細分明確,「譬如喜歡歌劇的人就不會看粵劇,喜歡看舞蹈的人未必看話劇,而本地藝術團往往沒有充足的資源來做跨界宣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令到文化藝術發展不到。」高靜芝說。
【談藝術發展:香港作品要形成品牌】
而隨着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將香港打造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早前的施政報告亦提出五大文化藝術發展方向,高靜芝相信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未來可期。但她着重強調,「打造香港本地的文化藝術品牌」是一件尤其需要着力去做的事情。
高靜芝以紐約的荷李活、百老匯,倫敦的West End舉例,認為他們可以做到一個劇目在世界巡迴上演幾十年,將一個產品做幾十年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形成了品牌。高靜芝認為,香港有很多很好的作品,但能夠被大眾記住、成為品牌的就好少。香港需要去發掘這樣的優質作品,進行品牌化打造,讓它們能夠長期上演。還要向香港本地、內地、海外受眾宣傳,「希望有一日可以實現,人們來到香港,就一定要看一齣戲,好似人們去到紐約一定要看百老匯一樣,這是我們要發展的方向。」而高靜芝還提到,西九文化區是一個好的硬件,我們需要有好的軟件,來充分發揮這個硬件的作用。
高靜芝最後稱,香港曾經有過一個文化藝術的黃金時代,當時,歐西文化、東洋文化在這裏多元混雜,文化發展蓬勃燦爛,許多優秀作品去到世界各處,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音樂、電視劇、電影的傳播,李小龍、成龍的武打片更成功打入世界市場。「想要讓香港文化重現舊日輝煌,香港需要一套通盤的策略來重整演藝界的發展。」
【談人才選拔:人盡其才方能點燃年青人熱情】
高靜芝曾任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負責處理人才儲備及公共政策。談及港府選拔人才的標準,高靜芝表示,除了要選擇愛國愛港人士外,公職人員最重要是要「有心」,即要有服務香港的熱情。「其次是要有能力」,高靜芝說,當你有專業知識,或者是來自一些特定界別的專才,就能夠在政府制定相應領域的政策時,給出很好的意見。最後,高靜芝認為,有誌於擔任公職的人還要準備自己,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到工作中。
高靜芝擔任政府公職時,曾建議政策局減少每日任命人員的數量,以留出空缺,讓她吸引和培育更多新人,從而擴大整體的人力資源庫。
對於特區政府一直強調的「用人唯才」的理念,高靜芝表示贊同。但她進一步認為,人盡其才、知人善任同樣十分重要。「如果政府能夠給更多機會,讓進入政府的新人參與同發揮,他們會越做越有熱情,越做越做越有承擔。這就好比幫助他們點燃心中那把火,如果工作只是蜻蜓點水,無法有深入的參與感,時間久了那把火會熄滅的。」高靜芝說。
談及對新一代年青人的寄語,高靜芝用到自己教育兩個女兒時用到的一句話:「Follow Your Dream,Follow Your Heart」。高靜芝說,當下年輕人的機遇不靜局限在香港,更應該打開視野,看多點、聽多點,去爭取更多的可能性。在她看來,年青人有時間去接受失敗,就更要盡力去尋找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這樣如果你一路發展下去,會收穫一個好快樂的人生。高靜芝笑言,「這也是一種搖滾精神。」
側記:搖滾不死
橙色是繁榮與驕傲的象徵,代表着力量、热情與天真,身穿橙色針織外套出現在《香港機遇》錄製現場的高靜芝,與以上詞彙不謀而合。
查閱高靜芝的履歷,便很難不對她熱衷搖滾樂、追星Beatles、自己組建樂隊的故事充滿好奇。但不免想,少年人的熱愛,心血來潮的、從眾的、來去匆匆的,如今的她,是否會覺得昔日的熱愛不值一提?
幸而,這份疑慮在話題漸次展開的過程中煙消雲散。
和高靜芝的對談持續24分鐘,時常不算最長的,信息密度卻是極高的。這當然一部分功歸於她前半生豐富多彩的經歷,但當話題轉換到對於香港當下文化藝術發展的思考、對政府選拔人才標準的見解,便不得不承認,高靜芝的與眾不同之處,便是她對「搖滾精神」的追求,並非一種單純的熱愛,而是將它圓融運用,成為自己的人生哲學。
(視頻攝製:加南、任青、蘇婷 / 剪輯:加南 / 撰文:記者 沐晚)
【 關於《香港機遇》(Our Synergy)】
點新聞《香港機遇》(Our Synergy)是一檔非一般的節目,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同時馳騁商界,對香港方方面面有獨到見解。在這裏,你會看到來自政界、商界及文化藝術界等不同領域的嘉賓有別以往的一面,聽他們與周振基暢聊成長經歷與行業故事,同時結合當下熱點,探討香港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機遇。
【 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 Prof. Stephen Chow 】
出生於香港,香港大學經濟及商學院哲學博士,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亦馳騁商界,大力支持慈善公益、教育事業。在《香港機遇》這檔節目中,周教授亦延續無償服務社會的公益行動,義務地以特邀嘉賓主持身份邀請各領域代表人物,講述香港機遇故事。
往期回顧:
香港機遇|「一哥」蕭澤頤談領軍之道:想同事勤奮,上司自己首先不能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