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兒童抽動能自癒 越叫越郁反效果

頑皮是孩子的天性。

生活突變恐加劇病情 轉移視線免症狀惡化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但如老是擠眉弄眼,頻發怪聲,千萬別以為只是淘氣頑皮的表現,好可能是抽動症(Tics)作怪。有兒科專科醫生指抽動是指不由自主、重複及短促的小動作或發聲行為,大部分幼童無須治療可在成長後消失,但有些孩子卻同時出現多種小動作及發聲行為,可能是患上抽動症中較極端病情的「妥瑞氏症」 (Tourette Syndrome),家長有必要帶子女求醫診斷。

抽動症屬於常見的兒童運動功能失調症,一般發生在2至12歲的幼兒及兒童身上。患者最常出現的小動作包括眨眼、噘嘴、擠眉弄眼、扮鬼臉、嗡口嗡鼻、頸部抽搐、聳肩等;而發聲行為包括清喉嚨、低聲吟叫及嗝氣等。兒科專科醫生何蓉蓉指,臨床發現,患者發作時會感到有股衝動,催逼自己做出小動作或發聲,當完成後催逼感才會紓解。一般而言,病情會持續數年,但大部分患者長大後發作次數會減少,小部分人病情持續至成年,嚴重個案更可能要用藥治療。現時醫學界發現,約一半抽動症患者伴隨多動症、過度活躍、睡眠不足的問題,反映個別個案的情緒、焦慮或神經控制問題,或與專注力不足有關。

抽動症病因至今未明,可能與腦功能異常有關,如腦部基底核 (Basal Ganglia)對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反應過敏,亦有指是與家族中曾有人患抽動症,因此後代出現抽動症的機會較高。當然亦不排除是外在環境因素,例如生活上突如其來的轉變,如考試、家變都可能加劇病情。外國亦有病例是鏈球菌損害腦部功能,導致持續性的抽動動作,但這病因較罕見。

除極少數患者同時會患有其他腦神經科疾病外,大多數抽動症幼童並沒其他健康問題,生理機能亦正常。若沒出現情緒困擾或社交障礙,多數不必接受治療,因為不少患抽動症幼童,病情會隨年紀漸長逐漸減退及消失。「在這個過渡階段,家長不應該過度干預及管制子女出現的抽動行為,否則會增添子女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越叫越郁』的反效果。家長可以嘗試轉移孩子視線,使他們分心,有助避免症狀惡化。」何蓉蓉解釋說。

一般可採用習慣逆轉療法

如子女的病情影響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便應考慮接受心理治療。常見方法包括「習慣逆轉療法」 (Habit Reversal Training),以合理的干預措施,解決造成嚴重困擾的、以身體為中心的強迫重複行為,另一種是「暴露與反應預防療法」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首先通過暴露,打破引起痛苦或焦慮的物體、情景及想法與痛苦或焦慮之間的聯繫;接着是通過反應預防,打破儀式行為與痛苦或焦慮之間的聯繫。如患者處理焦慮情緒有困難,醫生或輔導員則會教導患者鬆弛和處理壓力的技巧。藥物治療以多巴胺抑制劑這類型的精神科藥物為主,但副作用較多,一般只用於嚴重和心理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例。

妥瑞氏症是抽動症中較極端的病症,患者的肢體抽動動作較誇張,如磨牙﹑吐口水及撥動手指等,個別嚴重的個案可能會亂敲亂碰、大叫大嚷甚至無故「講粗口」,嚴重影響社交生活。這類個案較罕見,一般會轉介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跟進。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兒童抽動能自癒 越叫越郁反效果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