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在夏威夷大學修讀會計專業的莫華倫,在怎樣的機緣巧合之下轉向音樂歌劇,開啟藝術之路?從聚光燈下的表演者,到香港歌劇院的創辦人和藝術總監,他又多了哪些關於歌劇藝術的思考?世界知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作客本期點新聞《香港機遇》,與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暢聊自己的藝術成長之路。
【棄商從藝尋得心之所向】
莫華倫是莫仕揚家族成員,莫家在香港已有過百年歷史,作為太古洋行總買辦的莫仕揚更是香港的第一代華人買辦。莫華倫的祖父莫應溎是港英時期的大律師,也是香港第一代愛國人士。1952年,莫應溎因為在中華總商會升五星紅旗,而被港英當局驅逐出境,舉家回到廣州。莫華倫的父母後來去了北京,成為醫生。
莫家人之中,成為醫生、律師或從商的不在少數,「可惜的是,我在這三方面,都冇乜興趣和才能。」莫華倫打趣地說。在夏威夷大學,莫華倫最初修讀的是會計專業,但「為什麼借錢」、「如何還錢」⋯⋯此類問題讓他焦頭爛額。一個偶然的機會,莫華倫在唱詩班唱歌時,被一位音樂教授看中,以全額獎學金招他學習音樂。自此,莫華倫開始與音樂結緣。
起初,莫華倫的選擇並不能被父母理解,在他們看來,學音樂不是成功就是失敗,沒有中間,會「搵唔到食」。所幸,他們並沒有阻止莫華倫的選擇,而是要他給自己一個年限——如果到30歲還一事無成,就要轉行。
事實上,莫華倫真的「差一點」就要放棄音樂。1986年在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拿到碩士學位後,他經歷短暫的動盪,一度想回去讀商科。幸好「上天有眼」,1987年,29歲的莫華倫在「最後期限」帶來前,憑藉努力和一點點幸運,考入十大歌劇院之一的柏林歌劇院,音樂事業曙光初現。
回憶起這段經歷,莫華倫說,當時恰逢柏林歌劇院到美國招考年輕的歌劇演員。「我只是去試下、玩下,完全沒想過會收我,但是居然考中了。」莫華倫說。
【憑加倍努力打破「歧視」】
進入理想之地,並不意味着可以一勞永逸。莫華倫回憶,自己初到柏林歌劇院時,因為是年輕學員,只能擔任一些小角色。即便有時明明覺得自己比別人唱得好,卻沒有機會上台。莫華倫坦言,自己當時很不服氣。
學習歌劇對亞洲人來講尤具挑戰,第一就是要過語言關。莫華倫說,對於亞洲演員來說,評判標準往往先看發音準不準,然後再聽聲音亮不亮,最後才是評價其它。正因此,莫華倫求學期間已被要求學習義大利文、法文同德文,「那時日日七點半開始學這些語言,要達到會看、會唱,知道那一句歌詞在唱什麼,而不只是依靠翻譯,否則到時唱到每一句,那個情感表達不出。」
語言關過了,但莫華倫在柏林歌劇院坐冷板凳,卻另有原因。「就是因為你是亞洲人」,莫華倫提及,這類「歧視」始終難以避免,而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比別人唱得更好,才能夠得到機會。
正因自己有這樣的經歷,莫華倫更加懂得時刻裝備自己的重要性。對於有志從事音樂、藝術行業的年青人,莫華倫希望他們一定要自己先磨練自己,具備足夠的條件,才能在機會降臨時準確把握住。「不可以整天怨天尤人,要記得所有大的機會,一生往往只有一次,one time only,錯過了就真的不會再有。」莫華倫說。
【創香港歌劇院 推廣歌劇文化】
2003年,莫華倫一手創辦香港歌劇院,並擔任藝術總監。談及做出這一決定的初衷,莫華倫表示,他希望借助歌劇院平台,在香港推廣歌劇文化,更希望為從事歌劇事業的香港年青人提供就業機會。
事實上,受制於本地受眾規模、演出周期等現實因素,每年僅有5、6部歌劇作品在香港上演。其直接後果便是,學習聲樂的年青人如果只靠演出,往往無法維持生計,因而不得不用更多時間擔任培訓老師,甚至最終不得不徹底轉行。
莫華倫介紹,現在香港歌劇院每年堅持推出三個作品,其中很多角色都有本地年青人擔任,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多舞台演出的機會。
在推廣歌劇文化方面,香港歌劇院創辦的合唱圖,則吸納許多來自不同崗位的人參與。「他們白天上班,晚上來唱歌,每個人也都好投入。」至於針對小朋友的兒童合唱團,莫華倫則說,帶他們去舞台演出,不是說每一個人以後都要專業唱歌,而是希望在童年時,培養他們欣賞歌劇文化、陶冶情操,這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幫助。
【發展歌劇 香港大有可為】
在莫華倫眼中,歌劇文化是一個國際文化,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專有,而是每一個國家表達自己文化的衡量尺。香港作為作為金融中心、購物中心的地位已然深入人心,而在文化上,如何利用好自身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優勢,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綜合實力,則是香港邁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城市的關鍵所在。
莫華倫說,香港獨特的歷史背景,決定了它與西方社會有著更加緊密的聯繫,而當下更應借助「一國兩制」的優勢,珍惜、利用這個機會,促進國際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進而將中國文化帶到全世界。
在歌劇文化發展方面,莫華倫還提到,近年來內地文化藝術迅速發展,得益於內地絕大多數文藝團體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支持。而在香港,除九大藝術團體之外,包括香港歌劇院在內的大多數藝術團體需依靠演出票房和贊助自負盈虧。在訪問接近尾聲時,莫華倫隔空「喊話」,希望特區政府能夠看到香港歌劇院近20年來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績,為歌劇藝術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側記:穿透力】
採訪莫華倫時,農曆新年剛過,他身穿紅色襯衫出現在錄製現場,洋溢出蓬勃向上、辭舊迎新的氣息。
歌唱家莫華倫中氣十足,講到興起時會忽然唱上幾句,其聲音穿透力讓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笑言,「你不要唱壞現場的機器。」
莫華倫言語之間的穿透力,當然不僅僅局限於語調上。對於歌劇藝術的發展,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果說,在採訪的前半段,莫華倫對自己的個人經歷相關的問題談笑風生,那麼當話題轉入歌劇藝術的發展,則明顯可以感受到他迫切地想要為行業鼓與呼。
一位在行業領域深耕數年的專業人士,一位樂於為行業未來大聲疾呼的敢言之人。歌劇行業得莫華倫,何其幸運。
(視頻攝製:加南、任青、蘇婷 / 剪輯:加南 / 撰文:記者 沐晚)
【 關於《香港機遇》(Our Synergy)】
點新聞《香港機遇》(Our Synergy)是一檔非一般的節目,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同時馳騁商界,對香港方方面面有獨到見解。在這裏,你會看到來自政界、商界及文化藝術界等不同領域的嘉賓有別以往的一面,聽他們與周振基暢聊成長經歷與行業故事,同時結合當下熱點,探討香港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機遇。
【 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 Prof. Stephen Chow 】
出生於香港,香港大學經濟及商學院哲學博士,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亦馳騁商界,大力支持慈善公益、教育事業。在《香港機遇》這檔節目中,周教授亦延續無償服務社會的公益行動,義務地以特邀嘉賓主持身份邀請各領域代表人物,講述香港機遇故事。
往期回顧:
香港機遇|曾追Beatles組女子樂隊 婦女界領袖高靜芝勉青年:用搖滾精神追尋更多可能性
香港機遇|如何成為出色運動員?「金句王」李靜:除了奮鬥,更要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