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w-media.dotdotnews.com/dams/share/image/202205/29/62928892e4b0262b809641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00)
首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決賽昨日(28日)在廣州、香港兩地同時連線舉行。參賽港生中有到西藏的支教青年、香港第五波疫情的方艙支援者、赴廣東貧困縣擔任駐村社工者、擔任學校國旗護衛隊成員、也有從受幫助的基層青年成長為成立義工團的助人者。他們的起點在香港,來自不同學校、擁有不同家庭和教育背景,卻無一不為夢想而努力發光,他們勇敢地走出舒適區,力爭上游地來到灣區內地城市求學,他們在首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的舞台上,展現出年輕一代人的精氣神。
被評選為首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的中山大學社工系港生陳添輝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從香港基層家庭走出來的學生,家裏生活條件不好,住過劏房、天台棚屋,還經歷過三次文憑試考試失敗。但一路來多得香港社工幫扶,自己也未曾輕言放棄,在成功考上中山大學專業前,他一直在香港邊打工邊讀書,冷氣技工、地盤雜工、火鍋店侍應等工作都做過。
基層出身更關注基層人群
在香港社會基層生活的經歷,讓陳添輝的目光始終關注在基層生活人群。膚色曬得黑黑的,臉上永遠掛着親切笑容的他曾自費在廣東偏遠農村駐紮4個月成為駐村社工,也一度到廣州版的「三和」城中村和日結工人同吃住共勞動,嘗試為改善基層工人生活提出解決辦法。回想起在廣東連南瑤族村寨,擔任駐村社工的4個月生活,他腦海裏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在農田裏彎腰插禾,和背部被太陽灼傷的滾燙。
當時陳添輝住的地方是村委會雜物房臨時改造出來的房間,只有一個風扇,悶熱到不透氣。駐村期間,他帶動當地村民開拓梯田,自己也赤腳下田,組織能歌善舞的民族婦女穿上民族服裝跳上民族舞,幫助一個住在危房村民重建了住房。「因為我是基層百姓出身,知道在生活有多難,我希望能將在香港社工身上獲得到的溫暖與力量去幫助別人。」
同樣入選首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的暨南大學學生勞詩芳,在結束演講時特別多謝了自己初中老師。「我來自基層家庭,受環境影響,很早就覺得很迷茫,無心向學,經常逃課,也想早點出來打工,但我的老師一直沒有放棄我,還帶我去社福機構做義工。」她表示,通過幫助他人,讓她慢慢感受到了意義和力量。勞詩芳來暨大求學期間,創立全校首支面向港澳台僑的「誠立」志願服務隊,又擔任香港暨南義工團常務理事。今年香港第五波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她人生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爬樓梯為感染者配送藥物,也到社區幫忙包快速檢測包。「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都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去幫助他人。」
把內地生活講給更多人聽
獲得十大傑出港生的學生中還有不少家境優渥的學生,他們曾就讀香港名校,為了見識更廣大的世界而選擇入灣區內地高校就讀。同是首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之一的暨南大學的港生鄭禧年,在香港讀中六時就曾獲得港島十大傑出學生稱號。「比起港島的十大傑出學生,大灣區的十大傑出港生所蘊含的分量和責任更重。」鄭禧年在學校參與了一個粵語有聲朗讀項目,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分享港生在內地的生活與學習的點滴。他認為,在灣區內地城市求學的港生數量眾多,但平時都是在各自學校中默默無聞,外界很少有人知道港生在內地的故事。「希望能有更多香港青年知道內地求學生活的精彩,也想告訴其他港青,人生有可以選擇的無限可能。」
簡雅山是一名就讀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少數族裔港籍學生。他稱,參加比賽的初衷是因為覺得自己是大灣區一部分。今年香港第五波疫情期間,眼看着香港很多人感染、被送去隔離。他主動到香港方艙醫院工作去照顧病人。他認為大灣區就像一幅「拼圖」,每一塊拼圖形狀不一,大小不同,一凹一凸,各有特色,「正因大灣區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大家相互有序彌補,最終就可以拼成一個美麗的大圖畫。」
在香港以外可獲更大舞台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原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女士感言,在大灣區香港學生身上,看到了香港青年力爭上游的動力,也看到大灣區的生命力。她指出:「希望今次的活動可以激勵更多香港青年走出舒適帶,勇闖大灣區。」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主席何建宗博士表示:「香港有很多學生在內地大學讀書。而表彰在大灣區就讀的優秀香港學生,可以促進香港學生更有動力融入灣區內地城市,體驗這個城市的開放包容與發展機遇。」
首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陳添輝:中山大學
連續4個月扎根清遠連南瑤族村寨,任駐村社工,與村民同吃住、同勞動,共謀社區發展出路;在廣州康樂村社區進行4個月調研時,做日結工人,與工人同吃同住,關心農民工,分析社區問題、提出介入方案。
勞詩芳:暨南大學
基層出身,在香港和內地長期做支持工作,服務青年和社區。現任外招生班級學代及廣東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主席,服務在粵港生融入內地;創立全校首支面向港澳台僑的「誠立」志願服務隊,還擔任香港暨南義工團常務理事,曾多次奔赴抗疫前線,支持香港疫情防控工作。
許芝琳:廣州美術學院
參與鄉村手工藝振興和非遺文化傳承工作,從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立志做民族工藝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希望能夠堅守自己的專業技能,服務社會,融入生活,引領新時代的風尚。
鄭禧年:暨南大學
從零開始,用粵語有聲書講述香港故事,代表香港青年講述港生心聲,未來希望親身下鄉,以青年第一視角講述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真實感受。
謝彬華:暨南大學
從事學生工作6年時間,致力於服務青年學生。
楊舒玥:暨南大學
曾發起愛國愛港的港漂社團「愛港漂」。
陳碧霞:廣州大學
在大學成立自媒體團隊,通過全媒體技術面向內地以及港澳台講述各地見聞、各地文化。
麥芷健:中山大學
從小對醫學興趣濃厚,選擇臨床醫學作為專業。大學在讀期間,曾組織參與多次義診活動。
王宇汛:深圳大學
經常在香港媒體撰寫並發表有關香港的法學時評、參與有關香港的課題項目,參加深港兩地的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
孫國山:廣州大學
曾參與挑戰杯紅色基因調研活動,代表香港青年去海南萬泉河探尋紅色娘子軍背後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參賽條件:
- 17歲至35歲且在大灣區高校就讀的香港籍學生(含本碩博)
獎項設置
- 十名傑出港生:5,000元獎學金/人
- 十個單項獎:2,000元獎學金/個
報名材料
- 一張報名表
- 一段1分鐘視頻
- 三張個人照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 盧靜怡)
![](https://dotnews-static.dotdotnews.com/img/icon/Revision20230612/noLike.png)
![收藏 收藏](https://dotnews-static.dotdotnews.com/img/icon/Revision20230612/shoucang.png)
![取消收藏 取消收藏](https://dotnews-static.dotdotnews.com/img/icon/Revision20230612/shoucangactiv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