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一度是香港的頭號癌症,儘管最新數據顯示大腸癌在本港癌症稍有下降,大腸癌仍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早期大腸癌大多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發現患病時就已經是中後期。究竟這一癌症是否可以預防?應該如何治療?當代都市人飲食習慣如何影響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本期《肥胡醫聊》請到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家亮教授,向我們詳細講解有關大腸癌的方方面面。
(點擊看片)
【飲食西化 成大腸癌首要誘因】
談及癌症,繞不開探尋發病原因。陳家亮介紹,引起癌症如大腸癌的原因,通常來說是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以往大家會覺得,遺傳是患癌與否的主要原因,「只要家人健康,癌症就不關我事」。但是,最近十多年的醫學研究發現,環境因素比遺傳更加重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腸癌尚未如此常見,之所以會在短短三四十年間,發展成香港頭號癌症,並非基因發生突變,而是我們的環境發生變化。」提及環境因素,陳家亮解釋,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過去百年間,飲食大多數是以穀物和蔬菜為主,那時大腸癌發病率較低。最近幾十年,港人飲食結構越來越西化,人們熱衷於進食一些漢堡包、紅肉(牛肉、羊肉、豬肉等烹飪時呈紅色的肉)和油炸食品,使得人體腸胃中的好菌和惡菌失衡,能致癌的惡菌數量變多,因此易引發癌症。
控制紅肉攝入量、減少食用經過製造、醃製的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以及烤焦、過度烹飪的食物,都是改善飲食結構,從而降低患上癌症風險的好辦法。不過,如果想通過以注重健康飲食的方式預防癌症,陳家亮建議,最好是從小朋友開始,三歲左右就開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過多攝入油炸、高脂肪的食物,「從娃娃抓起」,將患癌風險降到最低。
「至於成年人,最有效的預防大腸癌的方式,就是定期篩查。」陳家亮說。
【積極篩查 將大腸癌「扼殺在搖籃裏」】
香港特區政府很早就推出了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適齡人士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不過,計劃參與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陳家亮表示,根據他掌握的數據,只有大約10%的合資格人士願意接受篩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少人並不了解大腸癌篩查,認為只有「入侵性檢查」(照大腸鏡),檢查前要嚴格禁食禁水、排清腸胃……陳家亮介紹,其實現在除了照大腸鏡,還有很多「非入侵性的檢查」,如驗血或驗糞便。但他坦言,大便隱血測試雖然簡單、便宜,但精確度不及大腸鏡,因為若求診者患有痔瘡,或是在肛門位置有少許受損,都很容易造成「假陽性」,導致虛驚一場。
幸好近年來科技發展迅速,特別是由陳家亮帶領的中大醫學院團隊,為全球貢獻了一項先進的糞便檢測技術——通過檢測腸道中可能導致大腸癌的惡菌,以及檢驗樣本中是否帶有腫瘤的DNA,來判斷患者有無患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的風險,靈敏度超過90%。
【直系親屬有大腸癌患者 需及早檢測】
但是,陳家亮也強調,無論「非入侵性檢查」結果是怎樣,都無法取代大腸鏡。他建議未進行過大腸鏡篩查的適齡人士,應該至少接受一次篩查,之後再以其他方式定期檢測。「人們不能抱有僥倖心理,積極進行早期並且多次檢查,便可免去之後不必要的麻煩,更是大大增加自身的健康幾率。」
陳家亮引述美國最新一項研究指,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香港政府規定50歲開始作篩查,但是陳家亮認為越早做越好,45歲已經可以開始;倘若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有大腸癌的話,更需及早檢測。
對於檢測頻率,陳家亮建議,首次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的時候,若腸道內沒有大粒的息肉或者說息肉較細,此後可以3-5年再接受檢查;相反,若腸道內有很多大粒的息肉或者切片化驗處很多不正常的細胞組織的話,則需要更頻繁地檢測。
「大腸癌是越早發現,存活率就越高的。」陳家亮說,第一期存活率差不多100%,去到第四期差不多50%以下,「所以一定要越早發現越好,不要等到有症狀,擔心自己有問題才去驗,不要等到這麼遲。」
【腸道內「青春雙歧桿菌」有助增強疫苗抗體】
既然腸道的菌落情況如此重要,坊間大量宣傳可改善腸道菌落的益生菌產品,是否真的有效呢?陳家亮坦言,人們對市面上的益生菌有誤解,益生菌不等於乳酸飲料,長期飲用其實對大腸健康幫助不大。
當然,陳家亮說,隨着技術進步,科研人員發現許多新型細菌。其中有一種能增強疫苗抗體效果的「青春雙歧桿菌」尤其值得注意。他介紹,由中大和港大聯合研究團隊發現的成果,接種疫苗人士所能達到的抗體水平,與他們腸道內的「青春雙歧桿菌」息息相關——缺乏「青春雙歧桿菌」的人士,接種後的抗體水平較低;相反腸道中有很多「青春雙歧桿菌」的人,接種後抗體水平明顯較高。
陳家亮介紹,「雙歧桿菌」是一個益生菌家族,是次研究證實只有「青春雙歧桿菌」這個家族成員能調控接種疫苗後的抗體反應。這種「雙歧桿菌」之所以命名為「青春」,是指該菌在小朋友和年輕人腸道中存在,隨着人年齡增長,在飲食、壓力和使用抗生素等多個因素影響下,導致「雙歧桿菌」數量下降,最終消失。根據中大團隊早前完成的一項研究,在2,000名香港市民中發現85%的人腸道內缺乏或甚至完全失去「青春雙歧桿菌」。他说,喪失這種桿菌或許與平時飲食習慣有關,一旦失去就無法透過日常飲食補充,值得注意。
【解壓小貼士:將目光向外看 望望外面的世界】
「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對身心皆有益。」陳家亮最後總結道。
臨近採訪結束,陳家亮和我們分享如何解壓的小貼士。他提到,始終要將目光向外看,當你覺得自己壓力很大的時候,抬起頭,望望世界,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多壓力比你更大的人,他們或許面對更多更困難的問題,不要覺得自己的問題是全世界最大的,那麼心情也會有所改善。
作為電影發燒友的陳家亮曾經在隔離期間,看了數十部電影放鬆。他說看電影給他帶來兩件事,一個是在觀看途中可以全身心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另一個是可以和自己親朋好友一起看電影,享受天倫之樂。在被問及疫情之下有無觀影的難忘一刻時,陳教授提到在電影院看新一集《蜘蛛俠》的經歷:這部電影是和孩子們一齊去看的,觀看的途中見到大家鼓掌歡呼,整個電影院開開心心拍手掌,覺得很開心,這種久違的一群人開心、放鬆的感覺,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的感覺,讓陳院長感到愜意又難忘。
(攝製組:Yan、茜茜子、蘇婷、任青/ 撰文:趙嘉)
往期閱讀:
肥胡醫聊|袁國勇:第三針「溝針」沒問題!建議港效仿以色列推疫苗通行證穀針
肥胡醫聊|破除HPV迷思 婦科專家顏婉嫦:單一性伴侶亦可能感染 男女都應打疫苗
肥胡醫聊|許樹昌:打第三針重症風險降低20倍 「疫苗護照」遲早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