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的大日子,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別行政區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保持繁榮穩定,推動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世所公認的成就。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人們,親眼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也深刻感受過香港被英國殖民的恥辱,因此點新聞專訪4名「60後」代表,了解他們如何看待香港回歸,以及回歸前後的差異。
陳勇:回歸是遊子歸家 有了來自祖國的強大保障
60年代出生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陳勇表示,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自己作為新界社團聯會成員,參與統籌整個新界區慶祝活動,葵青區專門製作迎回歸首日封,頗具收藏價值。而回歸當日,他記得市民們冒着大雨、夾道迎接解放軍駐港部隊入城,並將刻有「威武文明之師」字樣的牌匾送給駐軍司令員,場面震撼,令人感動。
陳勇認為,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是香港的重生,是遊子歸國的代表性開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誌。從民族大義上來講,香港回歸洗刷了百年被英國殖民的恥辱,在中國共產黨歷任領袖的帶領下,中華民族歷經苦難到輝煌,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甚至飛起來,未來必定會重回世界民族之林的頂端。
陳勇描述回歸之前,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156年沒有自治權,香港總督一直由英國人擔任,其他行政要職也須得到英國女皇的指派,甚至是回歸前的最後一刻,律政司司長還是英國人。英國人為了彰顯身份,住在高高的山頂;為了割斷中華文化在香港的延續,故意在本地推動使用粵語,處心積慮去「中國化」;本地高等學府港大還有中大,只能培養他們的精英,阻斷了青年向上流的機會,本地華人最高只能做二等公民,根本沒有民主可言。
回歸之後,陳勇覺得香港人才真正抬起了頭,從一個漂泊的遊子,有了眾多兄弟姐妹,也有了來自祖國母親的強大保障。例如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香港金融體系受到嚴重衝擊,股市大跌,朱鎔基總理下令「中央政府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一舉穩定了香港金融市場,維護了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從2003年的「非典」,到近兩年的「新冠」疫情,中央政府皆是大力援港,「物力」迅速保障抗疫物資及香港市民日常鮮活食蔬供應,「人力」積極動員醫療人手奔赴香港抗疫第一線,醫治患病的市民。回歸後的香港有了祖國的支持,更有能力面對任何天災人禍的挑戰。
如今,隨着香港國安法的落地,選舉制度的完善,陳勇說,「香港的未來堅定地掌握在愛國者手中,我們具備了政治的免疫力,就不怕外國政治病毒的侵害。香港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大灣區的建設,我們有信心面對未來一切挑戰,將『危』變成『機』,香港這個新時代的豪華客機,加上了最先進的發動機,要和國家一起再出發再騰飛。」
梁美芬:「一國兩制」是創舉 青年人要把握發展機遇
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97年香港回歸時,自己是城市大學法學院的副教授,教授中國內地法律、香港基本法及行政法,此外,自己還是第一屆基本法研討會的主席,帶領兩地學者一起探討基本法在香港的實施。
梁美芬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早前一直接受西方教育,回歸前的十年她剛剛大學畢業,本可以選擇去美國或法國升學,但卻毅然選擇前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修讀法律碩士,師從「四大護法」之一的許崇德教授。她解釋,「自己作為一個香港人,一直不喜歡被英國殖民,希望為香港回歸早做準備,因此修讀法律研究憲法和基本法,提前了解兩地法律的不同,以及『一國兩制』這一政治制度,如何令香港可以和平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終於從構想變為現實。梁美芬認為,「一國兩制」是具有開創性的,既明確了香港的歸屬,又保留了香港的優點,如自由經濟的優勢,令中西文化在此碰撞融合。但當時了解兩地法律的青年人很少,因此自己出版了很多關於憲法和基本法的中英文著作,如《China Law Reports》,將中國的審判案例翻譯為英文,向內地和海外朋友介紹「一國兩制」。
梁美芬認為,雖然香港順利回歸祖國,但是外部勢力一直沒有停止利用香港分裂祖國的圖謀,而本港的教育、傳媒也紛紛出現問題,令青年人在思想上受到誤導,對自己的國家產生敵對情緒,甚至發生2019年的黑暴事件。梁美芬說,「香港是法治社會,犯法的人必須受到法律制裁,其他人思想上受到錯誤引導,現在已經過去兩年了,應該意識到國際形勢複雜,也希望他們回到康莊大道。」她續說,「我們可以接受良性的批評,但是不應該搞破壞,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國家14億人口的福祉。」
香港回歸祖國即將滿25周年,給本地青年人帶來無限的發展機遇,梁美芬鼓勵年輕人要將目光放長遠,起碼要看未來10年後,希望自己發展成什麼樣子,才能裝備自己,把握好未來25年的機遇。
市民邱太:中央領導關愛人民 對祖國有歸屬感
市民邱太回憶,早前從廣州來港,很多人對內地人有強烈的歧視,叫他們「大陸妹」,只能做最基層的工作,「我看到有香港人欺負講普通話的人感到非常氣憤,大家都是中國人,香港本來就是中國人的地方」。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邱太正在一家公司做運輸工作,由於是在內地和香港之間往來,工作中經常聽到大家講普通話,她感到十分親切,所以工作起來特別開心。
邱太說,「當時身邊有很多人對香港回歸祖國充滿擔心,害怕之後的生活會有很大改變,選擇出國移民。但是我之前也有外國遊玩的經歷,相比較下,感覺還是中國最好,外國的月亮沒有比中國圓。」因此香港回歸時,邱太沒有任何的顧慮,反而多了一份對國家的歸屬感。
回歸後的兩年,邱太開始加入社團參與義工工作,幫助照顧一些住在劏房的獨居長者,或去院舍探訪老人家。她認為新移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之前都是遭歧視、排斥,現在開始接納,「以前我們都不敢講普通話,回歸後,大家開始講,感到香港和祖國終於接軌了。」她續說,「回歸後,中央政府更加深入去了解基層市民的生活情況,多了一份對人的關懷,中央政府關愛人民、施政為民,我覺得這才是百姓需要的政府,國家發展的帶領者。回歸以後的香港,終於讓我有了家的感覺」。
然而近三年,香港接連受到黑暴和疫情的雙重衝擊,她特別希望疫情能夠受控,特區政府可以舉辦慶祝回歸的大型活動,讓市民從疫情的陰霾中釋放出來。此外,她還希望香港在新特首的領導下,可以解決市民最基本的住房、醫療問題,重視年輕人的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市民看到未來發展的新希望,重開香港新篇章。
周秀琼: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 要為國家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在香港成長的招商局市場商務部公共關係總監周秀琼,97年時已在一家航運公司從事船務代理工作。香港回歸祖國之時,因為自己還很年輕,並不懂得對之後的生活會產生什麼影響以擔憂,但在電視上看到交接儀式的那一刻,內心卻油然而生一種感觸。周秀琼認為這就是對一個自己出生的地方政權移交,產生期盼感。
回歸前和回歸後,周秀琼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什麼區別,無論是想做什麼、想說什麼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而在工作層面,由於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更加緊密,香港同胞多了去內地工作的機會,同時,也有很多內地同胞選擇來港工作,多了交流。
提及兩地航運業的發展,周秀琼告訴記者,香港擁有超過150年的海運歷史和近900家船務相關公司組成的強大海運業群。90年代正是全球航運業的起飛階段,香港航運業的發展也可謂是如日中天,那個時候內地的航運業不如香港。但是如今25年過去,內地航運業發展得蒸蒸日上,通過創新科技使碼頭管理更加自動化、智能化,亦可將資訊迅速分享給不同持份者,從而提升整體航運流程,非常值得香港學習和借鑒。
周秀琼認為,如今國家大力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特區政府亦要對航運業有所支持。她舉例,香港的空運業有機場管理局負責機場的運營和監督,但是海運方面所有都是私人營運商自己負責,目前仍未有一個同樣職能的政府部門,因此她希望政府可以早日成立相關部門帶領業界發展,並在國家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點新聞記者楊新雨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