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香港不是「殖民地」

文/黃兆良

早兩天,有位中學生,他看着電視的新聞報告說:「硬要改寫『殖民地』這三個字,只是在捉字蝨、在鬥氣」。我聽完回應了一句:「如錯了,不是應該要更改嗎?」學生再說:「我讀書十幾年,都是教育我們香港是『殖民地』,莫非所有教育都是錯的!」有點憤憤不平,我笑一笑,談話就此結束。

其實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是在香港土生土長,接受英式教育,由小到大都接收了一個訊息,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突然的改變,但又其實對我們沒什麼大不了,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首先,這原來是個錯誤。根據多年前人民日報的香港基本法問答,「殖民地」的定義,是「因外國統治、管轄而喪失了主權的國家」。香港根本不是一個國家,由始至終都是中國領土,根本不符合殖民地的定義,只是遭受了英國殖民統治。既然今天已經回歸祖國,撥亂反正是很應該。

生活在香港的市民,對國家的觀念仍然未夠強大,所以對這類更改有點敏感,對大眾市民來說,是心理作用比實際重要得多。但市民的心情,政府仍需要明白,經過疏通,然後再次加強對國家的認知,這個殖民地小風波,相信很快就會平息。原來早在1972年,中國就要求在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把港澳兩地,從殖民地名單中剔除,而且相關提議獲得通過。這是由來已久的事實,不過事實還事實,如何讓別人認知,也是種技術,值得新一屆政府好好學習。

作為一個催眠師,明白到當潛意識認知某種事情,而這個認知被重複編寫多次,進入我們的大腦中,我們就會根深蒂固地認定這個所謂事實。雖然未必能夠即時更改,但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重新編寫,而且在改正當中,需要帶有舒服、緩和的感覺,最好是在喜悅的情況下,人們的潛意識就會更加容易接受,只要新訊息不斷出現,就會獲得重新認知。這個方法,不單止是應用在這次的小風波當中,在日後有較大的新措施出爐,也可借鑒,那就會讓小市民更加容易接受。

所以我也明白這位中學生,他看事件的角度,就是真實大眾的情況。其實他並非接受與否,只是感覺到有點「夾硬嚟」,有被強迫感覺。當中明顯地包含了一點「氣」,所以通常要改變,最好先做就一個舒服的環境,來作溝通。

(作者為香港催眠師協會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香港不是「殖民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