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一文睇丨天氣酷熱多飲水 飲得健康有竅門

炎夏高溫持續未息,政府宣傳片連日提醒市民多飲水以防中暑。(點新聞資料圖)

炎夏高溫持續未息,政府宣傳片連日提醒市民多飲水以防中暑。不過,如何飲水飲得健康也有竅門,若在短時間內大量飲水,反而會導致「水中毒」,運動過後狂灌冰水更有機會釀成心肌梗塞。無論是水溫及份量也要拿捏得宜,才可「水到渠成」力抗熱浪來襲。

每日補水1.5至2公升

水並非喝愈多愈好,若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更有可能導致低血鈉症。一天的飲水量應以人體流失水分量的70至80%為佳。成年人人體大約有60%是由水分組成,於夏季時分一天大約流失2.5公升左右的水分,因此應補水約1.5至2公升。若在高溫下運動,單是於運動期間補給水分並不足夠,而且人體無法一次吸收大量水分,故應在運動前便應先攝取足夠水分,避免體溫上升及心跳加速。每15至30分鐘休息補水,每次攝取量最多300毫升,並要慢慢喝下。理想的水溫應為較低於常溫的約15℃,不僅容易入口,也能較有效率的被身體吸收。過冷的冰水會令血管及毛孔等收縮,降低散熱效果。

兒童建議每日飲水量

體重 公式 建議每日飲水量(舉例)
3.5至10公斤嬰兒 100ml × 體重(kg) 8公斤嬰兒800m
11至20公斤幼兒 50ml ×﹝體重(kg)-10﹞+1000ml 15公斤幼兒1250ml
20公斤以上兒童 20ml ×﹝體重(kg)-20﹞+1500ml 25公斤兒童1600ml

BB使唔使飲水?

兒童因為體表面積佔身體比例較大,且新陳代謝效率比大人高,體內產熱較快,比成年人更容易中暑。不過,一歲前的嬰兒由於腎臟尚未發育完全,而且平常餵食的母乳或配方奶已有充足水分,幾乎不用額外補充水分。在一歲以後隨年紀增長,腸胃道、腎臟發育愈來愈成熟,可以隨體重增加每日飲水量。如孩子不愛喝水,也可從湯及水果、牛奶等飲食中攝取,保持應有水分。

中暑宜補充電解質

一旦中暑,患者通常會出現脫水現象,體內水分和鹽分失衡,致使不易排汗。此時,患者應立即補充0.1至0.2%的食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因光喝水最多只能改善一半脫水症狀,更要避免大量飲用冰品,否則會使血管收縮,無法順利排汗以降溫。而在大量流汗時,亦要一起補充水和電解質,與單純喝水比較,同時補充鹽分、糖分和水分,在糖分的幫助下,可以更有效地將水分及電解質吸收帶入身體內。日本曾有實驗比較飲料的補水效率,結果顯示含有「葡萄糖、果糖的電解質飲料」優於「市售礦泉水」和「果糖為主體的電解質飲料」。除了運動飲料可補充電解質,亦可在1公升的飲用水中加入1至2克的食鹽和40克砂糖混合,但要注意只適合在運動、大量流汗時用作補充水分,日常並不建議飲用,以免攝入過多鹽分及糖分。

隱性脫水無症狀

醫學術上的中暑(heat stroke),是身體散熱機制失去控制所導致的致死性熱病。在攝氏 34℃、35℃以上的高溫中活動時,水分流失卻未能及時補充,造成身體脫水和缺乏電解質,促使身體散熱機制崩潰。常見的熱傷害包括較輕微的熱痙攣、熱衰竭及最嚴重的熱中暑。熱衰竭是中暑先兆,中心體溫會微幅提高但不會超過攝氏40℃,並會出現頭暈、大量出汗、皮膚濕冷、臉色蒼白、心跳加速、噁心嘔吐等徵狀,到了較嚴重的中暑情況,體溫調節便會失控,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不過,要注意還有一種「隱性脫水」的中暑先兆,意指人體內的水分已經減少,卻尚未表現出脫水症狀,因此不易察覺,特別是長者對口渴不敏感,因此更要小心。

據對中暑深有研究的日本兵庫醫科大學特聘教授服部益治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們缺乏運動導致肌肉衰減,無法充分發揮儲水功能;而且佩戴口罩也會令人難以察覺口渴,更加容易出現隱性脫水。若要及早知道是否出現隱性脫水風險,可嘗試捏一下手背,如果皮膚復元較慢,意味體內可能缺少水分。為免因脫水造成中暑,服部教授建議無論是否覺得口渴,也要每隔一個小時喝一杯水,用餐亦需給身體補充水分,所以每天吃滿3餐也非常重要,同時也要注意水的溫度及分量。

中暑急救5步驟

  • 1.把患者移到陰涼地方。
  • 2.脫掉患者身上多餘衣物,讓身體能夠散熱,保持呼吸暢順。
  • 3.幫患者撥風、灑水;準備多條毛巾泡在冰水或冷水中,然後用濕毛巾擦身,幫助降溫,並用冰袋敷在腋窩及鼠膝部。
  • 4.若患者處於清醒狀態,讓其飲水或淡鹽水。
  • 5.電召救護車送院急救。

注意事項:

  • 在患者未完全回復清醒時,切勿讓其飲食,保持呼吸道暢通,避免窒息。
  • 不要使用酒精為患者抹身降溫。
  • 不宜大量倒水到患者身上,也要避開頸部,以免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掌心握冷水樽助散熱

除了多飲水,將雪凍了的瓶裝飲料握在手掌中,也有助降溫防中暑。神戶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平田耕造表示,雖然兩隻手掌的面積僅佔人體的5%,但因手掌上有可以調節體溫的動靜脈脗合(AVA)血管,當帶有熱度的血液流過時,能夠透過手掌心散熱。事實上,只要讓手掌暴露在空氣中就能夠散熱,如果用手掌接觸冰冷的東西,便能使手掌處的血液溫度降低,被冷卻的血液就會在體內循環,達到降溫兼預防中暑的效果。

京都先端科學大學棒球社參與了相關實驗,教練讓學生於訓練前用手掌握住一個具有1至2小時保冷效果的保冷劑後,才開始正式訓練。而在練習空檔,也不時讓學生握着保冷劑,搭配補充水分等方法,大幅降低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中暑的風險。平田耕造補充,盡量使用約攝氏15℃,即剛從雪櫃拿出後不久的物品,而非直接手握如冰塊等攝氏10℃以下物品,因為過度冷卻反而會使血管收縮,難以散熱。將手腳泡溫方式也是不錯的降在裝滿水的臉盆中也是不錯的降溫方式。

(來源:《香港仔》)

相關閱讀:

(多圖)天氣酷熱 市民清涼過盛夏

中暑有咩症狀?酷熱天氣行山唔好「搵命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一文睇丨天氣酷熱多飲水 飲得健康有竅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