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綠地」多於已發展土地 香港怎會「無地方住」?

文/陳術

在筆者還是大專院校學生時,曾經就土地房屋問題做過研究,還記得當時描述本港樓價時用上「暴漲」一詞來形容,豈料本港的樓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今日看當年的「暴漲」樓價,原來已經再「暴漲」了超過兩倍,當中原因,表面上看是房屋供應不足,但事實是否如此?看來未必,因為今日香港土地中,已發展土地只佔約25%,而住宅用地則只佔約7%。由此觀之,香港不是欠缺土地,而是未有適當地開發土地,當中包括郊野公園邊陲地以及綠化地帶。

關於香港土地問題,其實香港現時的確「不缺」土地,例如本港的郊野公園佔地約440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40%;至於主要為已發展土地外圍的斜坡、山坡的「綠化地帶」,則佔地160平方公里,兩者相加,就佔上全港土地的一半以上,如果特區政府能適當地發展有關土地,新增的房屋單位,肯定是以十萬單位作計算。

如果開發1%郊野公園土地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曾倡議過,用不超過100公頃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的邊陲土地,亦即是佔千分之二的郊野公園面積土地,可以興建2萬至3萬個居屋單位;筆者以此為基礎推算,如果用上500公頃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即是千分之十或1%的郊野公園土地,就可建成10萬至1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讓數十萬市民能夠有安居之所。在此前提下,本港的土地房屋問題肯定能夠大大紓緩,20多萬名居於劏房的市民,亦更容易能夠覓得安居之所。

相同道理,如果特區政府能充分開發「綠化地帶」的土地,不要說把全部160平方公里或16000公頃的「綠化地帶」全部開發(確實不是全部「綠化地帶」都適合建屋),只要能開發當中的10%,即1600公頃,數十萬人的住房問題亦能夠得到解決。觀乎現時的狀況,特區政府現時進行改劃的「綠化地帶」,只佔所有「綠化地帶」的大約2%,明顯有進一步開發的空間。

保護環境 VS 改善居住

有別於其他地方,香港到處都是郊野公園、行山徑,不少人都一直表示要「保護自然環境」、「環境不能受人為破壞」,這說法在今日以至十年、廿年後都不會有錯;不過,放在我們眼前的問題,是超過20萬市民居住於被定義為不適切住房的劏房,甚至有市民要居住在工廠大廈的「劏房」,生命隨時受到威脅,在這困境下,為何特區政府不能發展生態價值較低、較接近市區的郊野公園邊陲地,或者是本身就在市區旁邊的「綠化地帶」?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筆者認為首先要保障市民的居住權利,因為這是人們生存的最重要「空間」。

回看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香港的「綠地」遠遠多於倫敦以至新加坡,而提倡發展「綠地」的社會人士,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提出一些在邊陲地發展的折衷方案。本港的土地面積,大約是1100平方公里,這面積要容納700多萬人未必容易,如果還有超過一半的土地「不能碰」,土地房屋問題可能就會成為「永續的難題」。最後筆者想指出,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有望紓緩本港住房供應的問題,但現正居住在劏房、籠屋的市民,他們可以再等15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嗎?將心比己,如果住在不適切住房的人是自己,相信就不會把住房問題看得輕描淡寫,亦不會「只顧綠地」,而不顧基層疾苦。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綠地」多於已發展土地 香港怎會「無地方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