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14日正式啟動為期三個月的「打擊衞生黑點計劃」,相關部門本月至10月會着力清理全港600多個衞生和街道管理黑點,工作包括清理街道和後巷衞生黑點、鼠患黑點等,拆除危險或棄置的招牌、非法傾倒建築廢料、清理海上垃圾、冷氣機滴水黑點、阻塞街道等。
在此次將要打聲的「衞生黑點」的問題中,問題最多的黑點是環境衞生問題,有141個;其次為後巷衞生問題,有91個;排名第三多的是蚊患問題,有79個。
當局也表示其中棄置垃圾問題遍及各區,造成環境問題和滋擾,當局會優先處理,將重點打擊衞生和街道管理黑點中約300個垃圾棄置黑點。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說,當局也會在排水渠和污水渠作預防性清潔,並加快拆除危險或棄置的招牌。他期望在行動後,市民感受到環境衞生改善,以及政府對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決心和努力。在全港約4000個地點加強日常清潔和移除大型物件。
政府希望通過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改善本港的市容環境。而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更直言,此次「打擊衞生黑點」工作不會是一場「大龍鳳」,「不只進行三個月」。清潔香港的工作,會持續下去。
那麼,要想真正達致打擊香港的「衞生黑點」,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取得長久的效果呢?
政府將再加裝「閉路電視」 揪出違例棄置垃圾者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昨日(14日)在與多名局長及署長巡查打擊衞生黑點工作時指出,非法棄置垃圾的人「自私」及「不負責任」,政府未來會加裝閉路電視,監管亂棄垃圾現象。
其實,現時本港已有約300個由食環署安裝的網絡攝錄機。2016年12月底,食環署展開了為期六個月的網絡攝錄機試驗計劃,在中西區、深水埗區及元朗區合共六個棄置垃圾黑點安裝了網絡攝錄機。很快,網絡攝錄機就發揮了作用:2017年3月,就有車主將其貨車上的廢物違例棄置,被食環署網絡攝錄機拍下,後被定罪。這是第一宗由食環署「天眼」搜證而被定罪的個案。
其後,2018年6月,食環署把安裝網絡攝像機計劃在全港推開。計劃推出三個月,食環署就向在有關黑點向非法棄置廢物的人士發出110多張定額罰款通知書,並根據錄像向涉嫌用作非法棄置廢物的車輛的車主發出80多張告票。之後,食物環境衞生署耗資3200萬元陸續在全港加裝了275支「天眼」,全天候監視捉拿「垃圾蟲」。然而到了2021年9月,食環署的「天眼」有45%宣布停止運作。食環署回覆傳媒查詢指,如果安裝攝錄機後個別地點的非法棄置垃圾情況有明顯改善,該署會即停止該地點攝錄機的運作,並會按區議會提議的優次,在新地點安裝及調動攝錄工作。然而,這些情況已有好轉的衞生黑點,在「天眼」停運之後,再次出現在後巷及路邊傾倒垃圾,廚餘、紙皮、爛單車現象。可見,相關人士因忌憚「天眼」搜證,而收斂隨意棄置垃圾的行為,「天眼」不再,垃圾自然「春風吹又生」。
14日政務司副司長再次表示,因閉路電視監察「非常有效」,現在暫時應有300多個這類監察電視,當局會視乎需要增加。
檢視現行違例棄置垃圾罰則 加強執法力度
除了「天眼」監察之外和市民的自律如果不足以保持市容清潔,政府就應積極研究修訂法律以加強阻嚇力。亂拋垃圾會受到怎樣的處罰呢?現時可參照的2003年修訂的《定額罰款(公眾地方潔淨罪行)條例》,將有關亂拋垃圾、隨地吐痰、未經准許而展示招貼或海報,以及讓犬隻糞便弄污街道的定額罰款,由600元增至1500元。而19年過去了,這條罰則沒有再修訂過。昨日(14日),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對傳媒表示,會適時考慮修例。卓永興說,「修例方面,我都提及過幾方面,第一,就是在我們的執法或調查權力方面,現時的法例是否能提供權力給我們?因有很多衞生的法例其實已訂立了很久,我們都需作出檢視。」
而相比亞洲其他國家對於隨意棄置垃圾的罰則,可以說「微不足道」。在日本,亂棄垃圾最多處以5年監禁及罰款1000萬日圓(約合58.9萬港元);而在新加坡亂棄垃圾的最高罰款為1萬新元(約合57000港元)。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對此表示:「我們一定會在合理性和對稱性方面作考量,但如果有罰則,這罰則一定要有阻嚇力。除了檢視個別市民的一些違規行為,我們都會檢視譬如若店舖違規時應如何處理。」
民間聲音:建議將「定額罰款」改為「累進罰款」
對於怎樣打擊違例棄置垃圾的行為,民間也多有討論,有一種聲音就建議,建立違例棄置垃圾的黑名單,增加首次亂拋垃圾的罰款金額,並將「定額罰款」改為「累進罰款」。也即「拋的次數越多、罰款數額就越多」。對於一些「垃圾蟲」來說,一次1500元的罰金可能不算多,但若加到一次5000元、累犯50000元,就不能不令其感到「肉赤」。
香港垃圾分類 源頭減廢工作需加快步伐
根據食環署資料,去年(2021年)全年及今年首7個月,就非法棄置垃圾分別發出約4.6萬張及2.3萬張定額罰款通知書。這一數字看上去似乎不少,但從實際情況而言,衞生黑點有增無減、衞生狀況不斷惡化,可見違例棄置垃圾只是結果,而明知違例仍有人鋌而走險,除了代價不高及抱有僥倖心理之外,香港在垃圾處理、垃圾回收及垃圾分類工作落後於周邊地區。
以廚餘垃圾為例,台灣地區早在1997年就已推出資源回收計劃,成立回收基金及提供補貼,直到2006年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事半功倍;韓國的回收政策起步更早,至今廚餘回收率已逾94%。反觀香港不僅起步遲,垃圾徵費計劃已拖足17年,執行時間表仍欠奉,如何執法也成為難題。
香港每日約產生3000多噸廚餘,根據《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港府未來計劃增設多項廚餘處理設施,惟2023年才有第2期廚餘處理中心,大型廚餘處理設施更需苦等8年,垃圾徵費生效後勢必出現空窗期。港府回收政策天殘地缺,單是推行了廿多年的「三色桶分類回收」也是有名無實,回收物往往被送去堆填區。
從打擊衞生黑點開始 將「垃圾源頭減廢」的工作交予每位市民
14日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在實地視察打擊衞生黑點的工作時表示,政府絕對有責任維持香港的衞生清潔。但他也強調:「如果政府不斷清、市民不斷掉,我們只會在這『你清我掉、你清我掉』的夢魘中,不斷輪迴。香港是大家的香港,大家必須從今日起,處理好自己的垃圾。」
違例棄置垃圾對應的是合法合理棄置垃圾難,本港處理廢物的政策十多年來沒有改動。而在垃圾分類,源頭減廢方面,幾乎是毫無作為,所有的垃圾都一併送到堆填區填埋,如此處理垃圾的思路,也難怪在末端數以年計出現隨意棄置垃圾的問題。
香港每日製造的固體廢物將近2萬公噸,堆填區也逐漸飽和,立法會於2021年8月26日恢復《2018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二讀,最後以37票贊成及1票反對,三讀通過草案。預計經過18個月準備期後,經立法會同意再擬定正式生效日期便會實施。而日後,市民棄置家居廢物須購買指定垃圾袋,每公升收費$0.11,當局預計三人家庭每月開支需要約50元。
「小數怕長計」,垃圾徵費的目的之一就在於可以提醒市民反思,自己的哪些行為會產生不必要的垃圾,進而在日常生活真正實踐「減廢」:拒絕使用即棄餐具、不購買無謂包裝的貨品、自備餐具、杯及餐盒;用手帕代替紙巾、購物前想清楚「需要定想要」、減少網購、支持「裸買」等。
垃圾徵費只是第一步,除此之外,香港何時會實施行之有效的垃圾分類,市民們甚至還看不到時間表。而垃圾徵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罰錢,而是希望透過實踐「污者自付」原則,推動源頭減廢並提高回收率;而政府也需同時積極改進減廢配套,以及改善回收系統,才能早日解決垃圾圍城、隨意棄置垃圾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