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七):關於人才的幾點思考

文/導祖

自5月底山野論道欄目開篇,導祖通過對李家超特首政綱的集中解讀,應該是本港較早旗幟鮮明提出香港的定位應是以創科建設為核心,其他中心建設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均應為創科中心建設服務的觀點。這三個月來,有見於民間關於創科中心的討論越來越多,而特區政府對創科的建設和實際支持舉措也越來越多,筆者甚感欣慰。每一個人出一份聲,獻一份力,發一份光,推動香港持續穩定向着正確的道路發展,便是本欄目的最大初衷。

接下來的另一個集中課題便是對經濟結構改革的研討,我們從人、財、物(土地)三個層面進行剖析。過去幾期就土地房屋制度、財政規劃思路和城市管理者思維均直抒己見,指出了其中的漏洞或盲點。筆者認為,修補這些漏洞,釐清這些盲點,才能使改革轉型之路和創科中心建設真正深入下去,而且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及真正體現「小政府」的槓桿作用。面對現實,採取行動消除積弊沉痾是痛苦的,但卻是必要的。

本期導祖想就經濟結構轉型也是創科中心建設的又一要素:人才分享幾點思考。首先還是要明確人才的概念,這很重要,人們往往談論一些耳熟能詳的名詞,卻不知其根本涵義,正如改革,筆者曾經詢問過不少友人,能準確說出其定義的並不多,而概念闡述了本質,對本質的掌握有助於從深層次梳理思路。幸好,人才的概念與我們的日常理解一樣,即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香港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循兩個思考路徑,一是維持城市社會健康運行需要的人才,包括衣食住行、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如教育醫療文藝護理等),二是城市定位建設需要的人才,這就包括了創科、金融和法律人才等。建議特區政府基於掌握的人口和就業結構數據,配合香港的發展願景,擬定長遠的人才規劃,保持人才結構均衡。

第三個問題就是,人才的來源?這就開始切入實務決策。人才的來源途徑,主要兩個方面:本地和外來。在城市人才金字塔中,毫無疑問越往上本地人才應該佔比越高才越健康,這不是開放與否的問題,而是城市健康發展需要的。在這一點上,新加坡和日本都做得更好。這裏有本地教育水平的原因,還有如何留住本地人才的原因。關於本港的教育體系,筆者沒有深入研究,暫不敢置喙,但有些草根感受還是印象深刻的,譬如內地的電信或銀行智能助理已經仿真人化了,香港多數學校還在配合着銀行用支票收款。根據香港工程學院李焯芬院士的觀察,香港各大學約九成的研究生來自內地,這與筆者20年前在大學研究院的感受一致,即這種現象持續了20年,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誠然,有部分本地學生選擇去海外修讀研究學位,但進一步筆者發現,以歐美國家為首的福利化而又熱衷吸引移民的國家,往往是本地人才培養出現了凋零。所以,福利化社會傾向疊加教育的問題(那一年的事件表明,香港不少年輕人的注意力不是在學習提升專業知識,而是被誤導成「憤青」),或導致了本地年輕人在學業上缺乏再一步的進取。特區政府的人才戰略,「搶」應該只是短期追趕策略,長期而言還是要立足根本性改革社會福利制度(尤其是公屋制度)和大力投放資源於全方位教育,培養本地人才。具體的策略上,新加坡政府的做法真的值得特區政府認真學習,足以借鑒。尤其是全方位教育中的服兵役或軍訓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是可以納入考慮的。

培養出了人才,如何留住?業界普遍指出因本港缺乏工業基礎,所以本地培養的理工人才不斷外流。這也是吸引外來人才面臨的根本問題,即香港有沒有給予創科人才足夠的土壤和發展空間?據媒體報道,自2018年特區政府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來,僅收到282份申請。筆者認為,即使在創科發展上,具體行業還是要聚焦在最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生物科技,只有生物科技才是最適用香港這個土地要素稀缺經濟體(上海總面積6300平方公里,深圳總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香港陸地面積僅近1000平方公里)的創科行業。那其他的創科行業要不要發展?要,但必須解決土地要素問題,工業外流是市場化選擇,這個是有破解之策的,容後再議。至少目前,先聚焦培養、留住、吸引生物科技人才。

在吸引外來人口上,特區政府有新移民政策。在吸引外來人才上,亦推出了多項計劃,包括優才和專才計劃。如何讓新移民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是特區政府一個大有可為的課題,新移民群體多數從事維持城市社會健康運行的工作,但自動化工作替代普通勞動是全球趨勢也是全球課題。至於在吸引外來人才上,相信主管部門心中有數,金融行業本身的魅力已經可以在市場上吸引大批人才,無需再多加一把火。特區政府應該對人口和人才流入流出的行業分布有清晰的掌握,以便擬定合適的應對策略,這些都對數字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後與人才相關的要提下香港的行業保護,其中受詬病最多的是私營醫療和建築。客觀來說,香港的醫療水平在全球都是位於前列的。前期有觀點提出引入外來醫生以平抑香港的私營醫療價格,但筆者想,公平起見,如果對等開放擴大執業地域,這些本港醫生還會留在香港嗎?但建築而言,同樣的邏輯,相關主事官員應該認真想想,是否應該打破利益藩籬,引入外來勞動力。

更多閱讀:

山野論道丨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六):選人用人和公務員隊伍建設是改革成功基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七):關於人才的幾點思考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