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致力加強老幼接種率,但宣傳等配套有待加強。有家長求助《大公報》報料熱線,表示有意為染疫康復、不足3歲的女兒接種新冠疫苗,但致電衞生防護中心熱線,僅獲告知「可以自己問返家庭醫生」,無奈只能自己翻查網上資訊,但資料繁多且雜亂。
另有調查顯示,近半長者輕視新冠病毒,逾三分之一未打齊針的長者延遲接種或不接種新冠疫苗,並存在多個謬誤,包括認為新冠病毒變得較輕微、再中招的病徵不嚴重等。
有專家認為,政府在資訊標示上可「花多點心思」,並為兒童打針提供更便利配套;有專家則提醒,本港流行的BA.5是傳染力最高的新冠病毒株,有研究指出,二次感染的人死亡及住院風險,是首次感染人士的2倍和3倍,出現後遺症風險亦更高,呼籲長者盡快接種。
讀者黃先生向記者表示,其女兒現時2歲11個月大,之前未有打過新冠疫苗,今年8月初確診,令他十分擔心,幸好最後康復。為加強保護,黃先生打算為女兒接種新冠疫苗,惟致電衞生防護中心的熱線查詢,僅獲知成人的康復者打針安排訊息,至於女兒該何時打針,獲建議「可以自己問返家庭醫生」。
冀設專職部門 答兒童打針問題
黃先生於是自己查閱網上資訊,但因為相關網站的資料繁多且雜亂,他認為不容易找到需要的資訊,亦不確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資料顯示是兒童的接種時間間距與成人無異,但成人與幼兒身體狀況始終不同,我也找不到其他說明,始終還是不放心」。黃先生形容目前的資訊及熱線設置「好亂」,希望衞生署能成立專職部門,解答兒童打針問題。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榮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向記者表示,現時政府在打針資訊發放上,確實有些標示不夠清楚,「一些(資訊)可能在隱蔽的地方,或需要點擊多條鏈接才能找到」。他亦指出,目前的接種地點不夠充足,應增加接種點,便利兒童打針。他認為,兒童的疫苗接種計劃在實施上,應盡量方便家長查詢和預約,亦需要提供幼兒接種的醫生的資料。
調查:半數長者輕視新冠
根據現時指引,未曾接種新冠疫苗的康復者,在康復至康復後第一劑疫苗之間,應相隔30天。以上述個案中的2歲11個月大女童為例,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表示,該女童於9月初便可接種疫苗;他補充,目前本港有逾千名私家醫生提供疫苗接種,相關人士亦可直接前往診所獲取資訊。
香港民意研究所一項針對664名60歲或以上長者的調查發現,12%受訪長者或其家人曾快測陽性未有上報,並存在多個謬誤,包括有逾半數人以為年逾80歲始屬高危一族;有長者不覺得未來疫情嚴重、再中招的病徵較輕微等。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援引外國數據指出,BA.5變異病毒株傳播速度較BA.2快35%,BA.4/5有較高免疫逃逸能力。有研究顯示,二次感染的人死亡及住院風險,是首次感染人士的2倍和3倍,不論無病徵或病徵輕微均有機會出現長新冠後遺症。
關日華則強調,長者屬高危群體,一旦中招,務必要看醫生,並服用抗病毒藥,可以有效降低病毒量。他又指,現在主流的變種病毒BA.4/5,傳染力不同之前的BA.2,可能引致的嚴重性不可一概而論,且幼兒、長者的抵抗力低,因此切不可輕視。
污水病毒量重返高峰 疫情未進「平台期」
本港單日確診數字持續破萬,昨日(4日)新增10683宗確診病例,包括10490宗本地確診;再多8名患者離世,其中6人未打齊3針。各區收集的污水樣本顯示,病毒量回復至3月,即第五波高峰期的水平,並有上升趨勢,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疫情仍未進入「平台期」,料確診數字短期內仍會上升。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表示,確診數字自8月中開始加速上升,而港大計出的病毒有效即時繁殖率為1.35,仍高於1,料確診數字短期內仍會上升。部分市民在2至3月受感染後,到期仍未打齊針,預料他們隨免疫力逐步下降,感染風險會相應增加,亦會影響本地疫情走勢。
第五波疫情共錄9511宗死亡個案,其中60歲或以上長者佔96%;高達86.6%的離世長者無打針或只打一針,病死率為7.83%。已打三針的病死率是0.14%,打了四針的病死率僅0.04%,與無打針或只打一針的病死率比較,分別有56倍及196倍的差距。
變種病毒方面,懷疑是Omicron BA.4/5的個案錄得64.4%,其中BA.5個案升至佔整體56.7%,BA.4則升至7.7%。歐家榮形容,現時本地疫情嚴峻,社區傳播風險很高,呼籲市民適時完成疫苗接種。
高永文:「新冠流感化」言之過早
行政會議成員、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高永文昨說,部分國家出現新的變種病毒,感染後的徵狀並非如外界所料的愈來愈輕,假設新冠病毒會「流感化」是言之過早,認為現時不適合取消防疫措施。他提到,社會有共識要推動疫苗接種,但如果一方面鼓吹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一方面又建議市民可以除口罩、達至群體免疫,公眾對訊息會有混淆。
盧寵茂反駁外媒:問責團隊抗疫目標一致
《彭博》早前引述所謂知情人士報道,指特區政府計劃11月取消入境本港人士酒店隔離措施,又指政府內部有矛盾。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澄清,問責團隊對整體抗疫政策一直都是目標一致,會繼續根據疫情發展而調整個別措施,以達至精準抗疫,強調抗疫不躺平。
盧寵茂昨日的網誌以《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為題,不點名斥責《彭博》的報道失實。他表示,報道首先引用「知情人士」內幕消息,並找來多位社會人士對這消息作評論,但提供消息的所謂「知情人士」,名字除了有「the people」(那些人)就只有「the person」(那人),內幕消息是否屬實似乎並不重要,文章令他聯想到數年前內地熱播描述宮廷內鬥的劇集《延禧攻略》,「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其事並不重要,反正就是電視劇劇本,觀眾喜歡看而成為熱播又或能達到編劇的目的便是成功。」
盧寵茂又提到,與內地及國際通關,如同兼顧家庭及事業,並不是「零和遊戲」,質疑相關報道提及國家抗疫策略是另有目的,就如西方電影中的牛仔角色是大英雄,被侵略的原居民就被描繪成野蠻入侵者。
他強調,特區政府的抗疫措施,建基於五個原則,包括「不躺平」、減重症和減死亡、保護高風險人士、平衡風險和經濟動力,以維護民生活動和香港競爭力。
(來源:大公報 記者:邵穎)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