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追蹤|孩子確診求送隔離設施不果 劏房戶三口「無病屈到病」

根據政府現行安排,若有18歲以下兒童確診後需要入住檢疫中心,衞生署一般會按要求容許其中一位家長陪同子女入住檢疫中心以便照顧,家長及其子女會在同一房間檢疫直至檢疫期結束。點新聞接到讀者報料,有劏房戶家庭的一名孩子不幸確診,家長曾向衞生署及消防處求助,希望當局安排孩子進入社區隔離設施,然而政府部門稱孩子未滿18歲,不能安排單獨隔離,令一家三口被迫留在100平方呎的劏房之內,其餘二人亦因而確診,可謂「無病屈到有病」。

元朗的舊樓內有不少劏房。(點新聞記者攝)

李小姐是一名單親家庭的母親,現時一家三口居於元朗一個100平方呎的劏房之內,生活空間狹窄。李小姐今日(14日)接受點新聞記者訪問時表示,她的15歲兒子在9月11日確診,李小姐當時已即時向衞生署及消防處通報情況,希望部門盡快安排兒子接受隔離。

李小姐現居的劏房,她與女兒只能與確診的兒子困在家中。(受訪者供圖)

李小姐隨後收到消防處回覆,部門表示,由於李小姐的兒子未滿18歲,如需隔離需要家長陪同,可是事主家中仍有一名未有確診的7歲女兒需要照顧,無法分身。結果事主與女兒、兒子三人被迫困在100呎的劏房,最終全家全部中招。李小姐抱怨劏房環境狹窄,根本不適宜進行家居隔離,批評當局的做法並不恰當,未有酌情安排兒子隔離。她說,因女兒年齡尚少,她需留家照顧女兒,現在卻不幸令全家無辜感染。

衞生署的隔離巴士到達樓下,等待將李小姐一家送往隔離設施。(點新聞記者攝)

點新聞記者今日下午曾到位於元朗的劏房現場了解情況。衞生署的隔離巴士已經到達樓下,等待將李小姐一家送往隔離設施。點新聞記者及後到大樓內,只見大廈內各層都有不少劏房單位,部分單位大門距離極近,細小的空間內有兩至三戶劏房家庭,並共用同一大門,而家居垃圾都放在樓梯的垃圾桶之內,令人擔心長留單位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

記者在大廈內發現部分懷疑劏房單位,只見單位之間距離極近,令人擔心傳播風險。(點新聞記者攝)

李小姐曾向工聯會元朗地區服務處主任姚國威反映情況。姚國威向點新聞記者表示,李小姐生活的空間十分狹窄,根本無法做到家居隔離。事件中李小姐一直表示願意全家一同入住隔離設施,他向政府部門反映後,部門最終回覆同樣是「需按機制處理」。他認為事件突顯政府部門應對機制不足,現時政府需要就一些個別及特殊個案作出跟進,以免制度僵化。姚國威說:「事主的女兒只有7歲,染疫後令人擔心出現新冠後遺症。事實上,現時隔離中心仍有不少空位,可以安排足夠的空間給李小姐一家,相信總比困在劏房內好。」

姚國威批評現行制度僵化,政府部門應該為個別情況提供特殊處理的方便。(點新聞記者攝)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接受點新聞記者訪問時說,元朗的劏房問題十分嚴重,過去他亦曾到訪多個劏房戶單位,不少單位情況惡劣,疫情爆發以來,感染情況更是無處可避,長遠而言政府必須加快步伐,盡快解決香港人的住房問題。然而,衞生署在處理檢疫隔離安排上欠缺彈性,結果招致事件發生,他呼籲當局處理同類事件時應該更具人性化。

周浩鼎指出元朗的劏房問題十分嚴重,部門應該彈性處理事件。(點新聞資料圖)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醫生表示,有自理能力的輕病少年,在家長同意下獨自到隔離中心問題不大,如果有慢性疾病的長者能夠在沒有家人陪同下到中心隔離,他認為看不到為什麼少年不能夠。他指出,關鍵在於隔離設施有沒有社工或者護士,並在少年在有需要時提供及時幫助。

林哲玄認為,少年可否接受隔離的關鍵,在於隔離設施有沒有社工或者護士。(點新聞資料圖)

點新聞記者今日曾向醫務衞生局、消防處及衞生署了解事件。醫務衞生局及消防處回應指有關情況由衞生署負責,至截稿前衞生署仍未有任何回覆。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相關閱讀:

(有片)居家自癒者親述:被迫滯留社區逾10日 一家四口從染疫到康復

若確診無法及時就醫 梁卓偉3招助減低感染同住者風險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追蹤|孩子確診求送隔離設施不果 劏房戶三口「無病屈到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