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下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理工大學顧間團隊及勞工及福利局於6月9日發表「香港長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的顧問研究」,目標是制訂實證及照顧者為本的政策,相關的建議共11項。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平台」)於8月至9月期間,進行一項關於殘疾人士照顧者對來年施政報告期望意見調査問卷,今日(2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結果,顯示受訪者對經濟支援、落實照顧者定義、喘息服務及情緒支援服務需求殷切。
據平台負責人黎沛薇介紹,今次意見調查共收集到653份問卷,結果顯示首三項照顧者期望來年盡快實行的措施分別為:為照顧者提供經濟支援(94.5%);清楚落實照顧者定義,從而制定相關福利政策(54.1%);加強喘息服務(包括增加暫顧服務)(42.4%)。此外,情緒支援是照顧者服務重要一環,意見調查同時指出,照顧者情緒支援需要包括的服務有:個案管理服務(78.9%);為照顧者提供情緒支援小組(51.1%);照顧者康樂活動(40.6%);照顧者咖啡廳(27.4%)。
現年64歲的萬生,在10歲那年發病,其後確診患有肌肉營養不良症,生活上需要有人從旁作貼身照顧。過去50多年來,母親獨力照顧萬生,惟7年前母親逝世,照顧者責任只能由外傭擔當。今年7月,外傭於家中暴斃,由於聘用外傭需時,萬生當時需要暫時另聘私人上門照顧服務,金額大約在2.3萬元,長者服務券資助約10500元,而餘下的錢則需要萬生自行承擔,令萬生的僅餘積蓄所剩無幾,生活很是拮据。
被問及為何不考慮入住院舍,萬生指,他曾入住老人院,但感覺「如受罪般」,院舍照顧員人手不足,無法貼身照顧萬生,例如未能經常協助萬生去如廁,需要使用尿片,令其皮膚出現敏感及壓瘡與濕疹。萬生希望在家居住,期望政府可多加支援在家中生活的患者,例如增加上門照顧服務的資助額,以應付外傭離職或放假時聘用私人上門服務的需要。另外,建議增加暫託宿位,同樣也是加強支援照顧上的需要,減輕患者與照顧者的憂慮與壓力。
另一受訪者吳太是小兒麻痺症患者,其丈夫吳生,現年66歲,約4年前患上運動神經細胞疾病(俗稱「漸凍人症」)現時吳生大部份時間要臥床,每次只能坐立約1小時左右,且病情不斷惡化,加上患者需要定時活動以避免肌肉退化影響心肺功能,「細細粒」的吳太若要獨自照顧身形高大的吳生幾乎不可能,唯有聘請外傭幫手照顧吳生。吳太續指,夫妻二人現在均無收入來源,開支包括中醫、保健產品、交通費、生活膳食費,外傭薪金及針灸等等,每月約2萬元,只能坐吃山空。吳太直言若失去外傭協助,她等於攬住吳生「一齊死」,希望政府能盡早落實照顧者政策,增設外傭薪金資助給非綜援人士,加大傷殘津貼,優化照顧者津貼及照顧者交通津貼,讓照顧者的經濟負擔得以舒緩。
平台綜合調查問卷及個案分享後,就「恒常及優化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方面提出建議,包括:照顧者津貼是確立照顧者的社會角色,而非純粹扶貧措施;取消照顧者津貼不能同時申領其他資助的限制;津貼與輪候復康服務身份脫鈎,惠及更多有需要的照顧者;盡快落實恒常化照顧者津貼及取消照顧者津貼限額的安排。在「加強經濟援助」方面,強烈要求增設資助非綜援人士患者聘用外傭,同時減輕患者與照顧者長期的經濟重擔,也可減輕照顧者的照顧壓力與勞損;強烈建議政府增設購買私人上門服務的資助及加大資助金額。
此外,平台亦就「盡快落實照顧者乘車優惠」「清楚落實照顧者定義」「增強對照顧者的情緒支援」及「加強喘息服務配套措施」四方面提出建議,期望切實滿足長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