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魯青獎獲獎作品|《我和我的香港》——PANG Xiao

文/PANG Xiao

第十三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青年組 一等獎

時光飛逝,自來香港讀研到畢業工作至今,如今已是第六個春秋。香港有「美食之都」的稱號,2021年亞洲五十佳餐廳,香港就佔據了五分之一的席位。「民以食為天」,在這六年甚至更早的時間,我和我的香港便一起經歷着酸、甜、苦、辣、鹹的「五味」生活。

我和我的香港「五味」生活之「酸」

猶記得初到香港讀書,由於不會廣東話,鬧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笑話,現在回想起來,既有當初人生地不熟的辛酸之情,更多的則是對青澀時期生活的回味。「酸」作為五味之首,卻是讓許多人時常忘卻的存在。《尚書》中就有寫道:「慾做和羨,爾推鹽枸。」其中的「枸」就代表了酸味。由此可見,對酸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人類歷史的早期。

而香港具有代表性的酸味之一則是上環永吉街一份「人見人愛」的伴手禮——檸檬王。一間簡單的店舖,從上世紀傳承至今,售出的果脯蜜餞種類有限,卻讓許多中外遊客讚不絕口,回頭客絡繹不絕,原因就在手裏持了幾代人也未改變的製作工藝。我想,從這一種「酸」味之中,我更多的是品嘗到了香港對於傳統的一份尊重與傳承。

我和我的香港「五味」生活之「甜」

畢業後的暑假,我經同枝學姐推薦去為幾個國際學校的IB考生補習普通話。雖然備課需要花去我許多精力與時間,但聽到同學們幾次考試都取得了「A+」的好成績,我的心情也像在炎炎夏日走進甜品店吹着冷風喝完一大碗糖水的舒暢。

香港各式各樣的糖水中,我最中意的則是一碗簡單的豆腐花。看似普通的一碗豆腐花,各個環節卻充滿了巧思:用什麼樣的大都,如何運輸、儲存,到最後落在餐桌上,一品豆漿的老闆羅孟慶都傾注了十二分心血。從父輩的一間小小豆腐作坊,到如今年營業額1億港幣的廠長,歷經SARS、同行背叛、交樓抵債的一品豆漿在羅孟慶的手中浴火重生。我想。從這一種「甜」味之中,我看到是香港永不言棄、風雨過後終見彩虹的一種信念。

我和我的香港「五味」生活之「苦」

生活中沒有人願意主動吃苦,但到了香港之後,發現似乎不是這樣。廣東人最愛講「熱氣」,對付「熱氣」,一杯「涼茶」再合適不過了。上世紀。香港西醫較少,珍寶昂貴,因此市面上湧現了許多涼茶鋪。除了售出各種功能的涼茶,還具備點碟機、電視,成為了兼具社交功能的社區公共空間。近年來,傳統涼茶也不斷推陳出新,成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永生堂就開設來主打「咖啡×涼茶」的Cafe南本草,售賣麻仁拿鐵、銀菊露COLDBREW等等融合新式飲品。我想,從這一種「苦」味之中,我體會到的是香港中西融合,守正創新的一種態度。

我和我的香港「五味」生活之「辣」

很多人都認為香港人不喜歡吃辣,餐牌上總是貼心地標註出辣度等級,以免食客猝不及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川菜店開張,FACEBOOK平台上「香港川菜關注組」有六千多個活躍組員分享自己在香港喜愛的川菜店。海底撈、湊湊火鍋、十二味、書湘門第等餐廳的開張也標誌着香港不再僅僅是國外品牌走進中國市場的第一站,也成為了許許多多中國餐飲品牌布局海外的第一個插旗點。我想,從這一種「辣」味之中,我見證的是香港開放包容,擁抱世界的一種胸懷。

我和我的香港「五味」生活之「鹹」

對我們「九零後」這一代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香港故事,無論是九七回歸時流下激動的淚水,還是沈浸在香港電影、港樂中的課間午後,抑或是再長大些造訪香港品嘗的一杯鹹檸七,香港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是夏日午後的海鹽檸檬汽水,新奇、有趣,也填補了青春中確實的一角。

其實,香港還有一種特色「平民」美食,車仔面。最初,車仔麵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大批的難民逃來香港,無法維持生計,街上便湧現出了許多推着木板車的售賣麵條的小販。車仔面配料自選,豐儉由人,既可選擇魚蛋、蘿蔔等平價小食,也可添加牛腩、豬紅等肉類。近年來更有商家推出矜貴鮑魚炆花膠等貴價配料,極大地豐富食客的選擇。一碗車仔麵的配料可以逐漸演變,但底味不變的是香港和內地守望相助的心。我想,從這一種「鹹」味之中,我感受到的是香港砥礪奮進,不斷超越的一種精神。

人間五味道,蘊藏着我對香港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悟。小小地一方土地上有着兩萬多家餐廳的香港,也將帶給我更多的「五味」生活。我和我的香港,故事都將繼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魯青獎獲獎作品|《我和我的香港》——PANG Xiao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