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巿民依賴公營醫療服務,但求診人數眾多,令他們不得不面對極長的輪候時間。立法會今日(26日)舉行大會,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提出首個議員議案,促請當局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就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制訂目標,循序漸進地縮短新症輪候時間。
梁熙指出,現時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過長,部分新症輪候時間甚至以年計。以專科為例,九龍西聯網眼科最長需等候173星期,即3年零3個月,導致不少病人未能在病情惡化前得到合適治療,並增加公立醫院的負荷及成本。他促請當局積極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以分流和照顧公立醫院的專科病人,包括擴大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至更多專科疾病,就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制訂目標,縮短有關新症的輪候時間。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指對議案十分認同,他建議可以加強家庭醫生及各醫療衞生專業人員的角色,包括建立以家庭醫生為中心的基層醫療體系,網羅各醫療衞生專業人員在社區各司其職,做到「錢跟病人走」,從而方便市民在社區就醫。他認為縮短輪候時間是重要的「KPI」,關鍵在於有效預防疾病及廣泛分流其他慢性疾病去家庭醫生。
自由黨副主席、立法會議員李鎮強認為,市民對專科醫療服務需求殷切,可是不少人無法負擔私家醫院高昂的費用,由於沒有選擇,因此只能無了期地等待公立醫院,他建議專科醫生定期在社區舉行健康講座及免費諮詢,舉行更多疾病篩查活動,提升中醫的角色,因應醫護人手短缺,引入更多合資格專科醫生及護士來港,在社區建立基層專科醫療網絡,善用大數據及其他科技以改善情況。
立法會議員黃元山關注公私營合作政策的工具、目標及潛在風險等問題。他建議當局實施策略性採購,加強基層醫療在預防、分流、及早治理、慢性病護理及社區護理的功能,對「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等現時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作出審視,研究是否會導致更多公立醫院的專科醫生流失到私營醫療體系,以及盡快公布專科醫生人力推算結果,以便推算需要增加醫護人手數量。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回應表示,因應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的情況,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多管齊下的方針,進一步管理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包括增撥資源處理新症,理順轉介安排,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加強基層醫療及公私營合作,以進一步跟進病情穩定的市民,以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縮短20%為目標,簡化公立醫院輪候流程,讓75%病人在60分鐘內完成登記及交予醫生診症,並在120分鐘完成登記及取藥。
盧寵茂續指,政府與醫管局一直就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採取策略及措施,包括專科門診新轉介個案實施分流,透過特別酬金計劃、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聘用兼職醫生解決人手方面的困難,政府繼續研究為其他穩定新症時間訂定更多參考指標,回應市民需要。
公私營協作計劃方面,盧寵茂認同需要小心平衡風險,不宜一刀切將計劃擴大至所有的專科服務,以免影響公立專科醫療人手,醫管局在整體考慮計劃時,研究基層醫療體系是否合適承接專科病人、私營市場及系統在專科人手的情況、緊急與穩定個案及新症及覆診個案的比例等。
會議至傍晚6時30分休會,並於明天9時繼續討論。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