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金門大橋通車 5分鐘車程走了30年

金門大橋10月30日正式通車。(中通社)

耗時超過10年的金門大橋,日前正式通車。過去從金門搭船到列嶼(小金門)約15至20分鐘,金門大橋通車後,開車路程僅5分鐘。這也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跨海大橋。金門民眾表示,金門大橋通車還不夠,接下來希望能興建廈金大橋,與廈門連接,方便兩岸民眾來往。近年大陸方面也一直推動兩岸「新四通」,認為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奉行「台獨」路線,阻撓兩岸交流,反對興建廈金大橋,受到島內輿論嚴厲譴責。

連接大小金門的跨海大橋─金門大橋10月30日正式開放通車。該橋建設方案自2010年經台當局核定通過,2012年開始興建,至今已歷時逾10年。

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日前出席剪綵儀式時表示,金門大橋浮浮沉沉這麼多年終於通車,不僅為大小金門的居民提供出行便利,也將吸引更多遊客前往,體會金門在兩岸歷史上無可取代的特殊地位,感受和平的珍貴

金門縣縣長楊鎮浯表示,這座大橋始於金門鄉親的倡議,成案於馬英九執政時期,以「七分觀光、三分交通」成案,通車於今天。如今大小金門之間的交通問題獲得解決,金門鄉親最希望的就是兩岸「小三通」能夠盡速開通,讓金門成為兩岸交流與和平發展的橋樑。

據悉,金門大橋工程跨越金門港道連接烈嶼鄉(小金門)與大金門,長約5.4公里,其中跨海橋樑長約4.8公里,主橋最大跨徑為200米。

大橋開通改善民生

金門民眾向大公報表示,非常樂見金門大橋開通,也期待早日興建廈金大橋。兩岸一家親,廈門、金門通橋是順應兩岸民眾民生訴求的好事,助力「廈金一日生活圈」。

金門居民洪雋睿表示,他是烈嶼鄉(小金門)人,對金門大橋通車特別有感觸。金門大橋短短5.4公里走了30年,通橋實現了幾代鄉親的願望。過去從大金門搭船到小金門主要是通過貨輪,每半小時或一小時一班,路程需要耗費半小時左右。如果運送物資、醫療工作時遇到風浪霧大,為了安全只能停航,非常不方便,很困擾。

金門大橋日前舉行通車典禮。(中通社)

洪雋睿表示,現在金門大橋已經通車,為日後廈金大橋的修建奠定了基礎,相信在未來,廈金之間的合作交流也會增加。

金門縣議員陳志龍表示,金門和廈門唇齒相依,從廈門到金門僅約1.8公里的距離,幾十年來已經水乳交融。據他了解,在金門,民調顯示八成五至九成的受訪者支持興建金廈大橋。如今,金門大橋已經通車,讓金門民眾看到了曙光。如果興建廈金大橋,不僅可以大幅改善金門當地的醫療、交通、水電甚至是垃圾處理等基本民生問題,更可大幅增加就業機會。

在陳志龍看來,廈金大橋還可以搭起兩岸無形的情感聯結,讓金門成為兩岸的和平示範島,體現「兩岸一家親」。

「5分鐘車程走了30年」

金門大橋短短5分鐘車程,從構思、興建,到通車共耗時近30年。早在1993年金門就提出建金門大橋,直至2022年才完工。其間,大橋工程招標多次流標,即便後來與廠商簽約,也因進度落後,構成違約情事,以致解約,最後改採最有利標方式,獲得資格廠商承攬施工,前後共歷經3個承包商,最後由東丕營造完成任務,前2家承包商已先後倒閉。

金門大橋的基礎建在花崗岩地形之上,地質很堅硬,又是海底施工。為對抗花崗岩堅硬程度,有時一個小時也只有5公分的進度,再加上得要對抗海水浮力,無法像陸地上直接填土圍起來,施工方式都要特別去做設計,甚至吊裝時,因為是在海中,所以要搭結塊得需要空中結合,技術難度相對都比較高。

金門大橋橋面標線劃分出行人及單車專用道與一般車道。(台灣「中央社」圖片)

此外,金門大橋還面臨強風、濃霧、大浪等三大天候因素,讓金門大橋的施工非常困難,加上人力、機具、材料都相對缺乏,要從台灣本島運過去,這些因素都讓金門大橋施工進度較為緩慢。金門大橋長約5.41公里,其中在海中的部分約4.77公里,橋面最高處,距離海平面約47公尺,到塔頂則有78.5公尺高。大橋設有雙向2車道,並有人行道及自行車道,全橋速限60公里,未來將視強風進行交通管制。台灣方面表示,將參考類似五楊高架的標準,只要風力到達一定程度,會分兩階段管制,一是先速,再來就會限制上橋,至於風速等級,則由金門縣政府訂定。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金門大橋通車 5分鐘車程走了30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