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分階段實施三條過海隧道分流措施,建議由2023年8月2日收回西隧當日起,首階段私家車使用西隧過海收費,會減至60元,紅隧和東隧就分別加價至30元;的士則全日劃一收25元。由14位立法會議員組成的「C15+」團隊今日(12月1日)舉辦記者會,表示反對方案,指出方案未能符合早前政府提出的政策方針,批評政府借收回西隧將紅隧及東隧加價。
立法會議員陳紹雄指出,過海陸路交通根本問題,在於三隧總設計車流量已不能滿足市民使用需求。在地理上,東隧與另外兩條隧道有相當距離,本身使用量亦已超過設計流量上限,政府方案很難產生分流效果,連帶亦提高東隧收費,勢必增加市民負擔。團隊分析完政府文件後,認為方案不能接受,政府應落實興建第四條海底隧道,疏導交通。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指出,現時繁忙時段,三隧早上和傍晚總計每小時最高車流分別達到三隧設計流量總和的126%和123%,其中紅隧擠塞情況最為嚴重,在早晚繁忙時段每小時最高車流量達到設計車流量的150%。政府應該採取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方式,以平衡不同時段交通流量。立法會議員林筱魯批評方案未能做到理順過海交通的流量、善用三條過海隧道的容車量、及遏抑和分散繁忙時段過量的交通需求的方針,並非為交通分流而設,僅是以加價增加收入為考慮。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指出,現時香港百物騰貴,大幅提高過海隧道交通費用不符合社會心理預期,對市民來講更加難以接受,期望政府回收西隧後能好好利用。立法會九龍西議員梁文廣則指,區內有不少市民對方案持不同意見,擔心政府方案並不能改善過海交通的總流量,反有可能導致本不擁堵的西隧在高峰時段與紅隧、東隧同樣擠塞,造成「三隧齊塞」,批評方案「唔湯唔水」。
立法會九龍中議員楊永杰表示,方案一出已收到市民各方批評,尤其是九龍城及黃大仙的車主並不會因加價而改變行車習慣,現時在非繁忙時段紅隧依舊擠塞,但西隧車流則十分疏落,在政府方案中,西隧和紅隧之間仍有一倍的價格差距,未能吸引現時紅隧使用者在非繁忙時間轉用西隧,對分流及用盡西隧容量的作用不大,政府將由於過海隧道設計容量不足所帶來的交通擠塞、及由政府發牌的私家車數目過多等問題的責任,通過提高過海隧道收費的方式讓市民承擔高昂的出行成本,並不合理。建議政府做到基建先行,及早準備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
C15+團隊提出幾項收費方案及建議,包括採取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方式,以平衡不同時段交通流量;於非繁忙時段調節三隧價格,繁忙時段(早7至10時與晚5至8時)調低西隧私家車收費,紅隧和東隧收費則保持不變;早10至晚5時,西隧調降至30元,同時保持紅隧與東隧原收費不變;晚上8時至翌日早7時,三隧均調降為15元。
C15+團隊又建議取消公共交通工具過海收費,將所節省的成本反映在交通工具票償中,鼓勵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同時調低商用車輛過海隧道收費,以促進分流,透過統一過海隧道對商業車輛的收費,按照現時紅隧收費推展至其他過海隧道,鼓勵司機按實際目的地選擇使用各條過海隧道,以鼓勵商業車輛使用西隧,促進疫情過後經濟復甦。期望政府從實際出發,真正的分流目標,應當是在非繁忙時間善用西隧的大量剩餘容量,緩解紅隧在非繁忙時段的擁擠,並盡量吸引部分車流在非緊時間出行。
立法會C15+團隊由江玉歡、朱國強、吳傑莊、林素蔚、林順潮、林筱魯、梁文廣、陳月明、陳紹雄、張欣宇、楊永杰、鄧飛、劉智鵬、蘇長荣14人組成,成員以中信大廈15樓立法會議員為主。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