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地多省市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接連宣布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內地病毒學家常榮山表示,對新冠採取乙類管理的流行病學條件逐漸具備,但脆弱人群疫苗接種仍待提高。
兩年前,基於當時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特徵等特點的認識,國家衞生健康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今年以來,內地多位公共衞生學專家已經公開呼籲修改「甲類管理」,探討新冠肺炎可持續的防控模式。常榮山指出,Omicron病毒變異毒株傳播性強、致死率低已有豐富數據支持。但如果考慮降低COVID-19的管理標準,民眾特別是脆弱人群的基礎免疫、加強免疫是否紮實,管理標準調整後社會資源能否合理分配,以及公眾「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的培養都很重要。
截至11月28日,內地80歲以上老人完成全程接種及加強免疫接種只有65.8%和40.37%。常榮山提到,如果改為乙類管理,老人和有基礎病群體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常榮山提到,從公眾普遍理解的後遺症的概念出發,新冠「後遺症」的確存在,但多出現在危重症患者中。目前內地危重症的新冠患者數量較少,隨着脆弱人群新冠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出現所謂新冠「後遺症」的人數可能會越來越少。
相關報道:
收藏
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