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訪|香港人為什麼越來越愛存錢了?

做保安加散工,四年可以存款到100萬?根據一份年底「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2022年港人每月平均儲蓄金額較去年上升17%,至7700港元。受訪者平均認為擁有約59萬元儲蓄,方能獲得足夠「安全感」,較去年上升近10萬元。

和往年相比,香港人「超額儲蓄」的原因是什麼?居民存款增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憂是喜?儲蓄率何時會迎來下降?未來一年居民的消費前景如何?點新聞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工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副主管涂振聲

工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副主管涂振聲。(受訪者供圖)

港人為什麼越來越愛存錢了?

涂振聲表示,2022年香港整體經濟情況下行,GDP收縮3.5%,除卻宏觀層面的不利因素,港人收入普遍下跌,失業率上升,令居民的風險意識增加,增強預防性儲蓄,消費慾望減少。加之中國人的儲蓄意識歷來比較強烈,「超額儲蓄」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就投資行為而言,受俄烏衝突、通貨膨脹影響,全球資本市場遭受重創,港股、A股在去年表現不佳,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此外,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又是一個原因,民眾不再對股市和樓市寄予厚望,便將錢存蓄下來。

此外,政府派發消費券、港人減少外遊和娛樂消費也是儲蓄增加的促進因素。

調查發現,港人對現時環境的不安,不止反映在儲蓄金額上,也反映在儲蓄方法上。明顯見到受訪者減少投資買賣和購買儲蓄保險,分別下跌1%及4%;同時減少銀行存款,多了5%受訪者選擇將現金放家裏。對經濟環境和金融機構的不信任,令人選擇變得更為保守。不過,涂振聲認為,香港有存款保障,萬一銀行出現問題、存戶拿不到存款,50萬以內的金額都會由政府包底,將現金放進銀行仍然較為安全。

涂振聲認為宏觀經濟下行和居民收入減少是「超額儲蓄」的主因。(點新聞資料圖)

「超額儲蓄」對經濟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

涂振聲解釋,儲蓄意味着消費和投資行為減少。勤儉節約對於個人或家庭來說是美德,但對整個社會來說卻不然,節約意味着支出減少,會導致社會總需求不足,簡言之消費會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儲蓄則會引起國民收入減少,繼而導致經濟的降速甚至衰退。儲蓄雖然可以為個人致富鋪平道路,但若是整個國家都加大儲蓄,將不利於經濟社會的繁榮壯大。

「超額儲蓄」對疫情過後的消費和投資行為有無助力?

涂振聲表示,雖然眼下人們增多儲蓄,令經濟表現疲弱,但隨着疫情政策放寬,先前「過剩」的儲蓄可以成為消費市場反彈的燃料。長遠而言,他對「超額儲蓄」持積極看法,對日後香港經濟的復甦持樂觀態度。舉例而言,日本放寬新冠防疫政策、開關3個月後,27萬港人訪日,豪使745億日元,排全球第二,人均消費27萬日元,排世界第一。這便是人們報復性消費的一個體現。

但當記者問到,「超額儲蓄」的居民是否會在疫情過後,轉向股市添柴加火時,涂振聲認為「這倒未必,超額儲蓄的民眾心態保守,未必願意在疫情剛過,就轉投股市」。

儲蓄率何時會迎來下降?

涂振聲認為,隨着後疫情時代的消費意願恢復,居民的儲蓄率較快會看到下降空間。

消費能否扛起2023年香港經濟增長的大旗?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消費、出口、投資。放眼2023年,涂振聲預計出口或受累於海外經濟衰退、需求放緩,未必有明顯起色,甚至可能轉差;投資表現有希望迎來反彈,仍有待觀察;消費可能是拉動經濟增長更為確定的因素。

如何在2023年促進居民消費?

涂振聲認為有長短期兩個層面,短期而言,經濟好轉會帶來當下消費行為的自然增加;長期而言,政府需強化醫療保障和退休保障,才能讓居民減少風險厭惡以及儲蓄過剩的行為。

政府在疫情期間多次向居民派發消費券。(點新聞資料圖)

後記:在一個蜜蜂王國裏,起初所有的蜜蜂都想追求奢華的生活,它們在辛勞釀蜜之餘,整日大吃大喝,揮霍浪費,日子過得非常愜意,整個王國也變得繁榮興旺。隨着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它們逐漸意識到揮霍浪費不是好的行為,於是就轉變了生活態度,開始崇尚節儉:吃得比以前少了,用得也比以前省了,而因為不用花銷太多,大家幹活也沒那麼起勁了。結果原本生機勃勃的蜜蜂王國日益凋敝,國力也逐漸走向衰落。儲蓄始終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但消費才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源頭活水。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相關報道

調查:港人月存7700元 擁約59萬才有安全感

你好香港|100萬份消費優惠券!參與商戶一文睇

你好香港|5點起憑旅遊證件可領消費優惠券 須用非本港手機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訪|香港人為什麼越來越愛存錢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