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政策,香港和內地醫衞界均表示歡迎。有業界代表指出,內地醫療在不少方面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新的簽註政策有助內地醫衞人才來港交流合作,共同進步,促進兩地醫療科研計劃研究和交流。目前,香港醫療面臨人才流失、人手不足的長期問題,希望該簽註政策未來能進一步應用於短期醫生輸港計劃,緩解香港公共醫療系統的壓力。
香港特區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科研合作愈來愈多,同一個科研團隊包括不同城市研究人員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以臨床研究為例,一項研究計劃往往在不同城市多所醫院同時進行,研究人員和數據的往來自有需求,而研發有其時間性,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研究隊伍實際上在互相競爭,以盡快奪得科研前列位置,「所以我十分歡迎為兩地醫療科研人員的往來拆牆鬆綁,對兩地醫療科研合作十分重要。」
冀放寬引入 紓公院壓力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會長張漢明表示,內地醫療專家一直有來港交流,但過往比較麻煩,既需要申請專門的證件簽註,若短期工作又要另外申請臨時醫生註冊資格等。新政策允許內地醫衞人才每次最多留港30天,令一些短期科研交流項目能省卻很多麻煩,尤其為兩地醫學院之間科研項目合作提供便利,有助推進兩地醫療科研合作,促進兩地醫療交流,共同提高醫療水平。
「內地醫生處理的病例和手術很多,臨床經驗很豐富,一些高尖領域,如心外科手術,水準甚至超過香港。」張漢明認為,長遠而言,還是應放寬引入內地醫療專才來港工作,「目前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認可醫學資格主要是外國醫學院,其實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生和香港病人之間無語言障礙,更有助快速進入醫療前線診治病人。」
他希望將來可以參照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政策,允許內地醫生來港短期為公立醫院服務,緩解香港公共醫療系統的沉重壓力。
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明偉傑作為一名香港文教領域工作者,曾在內地高校工作,長期和內地衞健系統同行交流。他認為大灣區人才簽註政策,將極大推動兩地的互動交流、深入融合。比如舉行行業深度的交流會議、開展產學研合作,可以吸引更多的內地人才來到香港。同時,這也增加了香港業界前往大灣區內地開展合作和具體推進業務的信心。
利深度合作 助科研合作
「醫療合作項目往往周期比較長,單次交流時間也長,需要更多的逗留時間。又比如,我多年來從事醫療政策研究,包括醫保政策、醫療資源分配等。作為香港人,我可以頻繁到內地調研,同時,也可以邀請大灣區內地不同機構的醫護、科研人才到香港來交流,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明偉傑說。
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龔輝成指出,大灣區人才簽註政策專門列出「衞健人才」,其中就明確了「醫療類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為衞生專業技術人才。廣州是全國重要的優勢醫療機構和醫療類高校集中城市,僅執業醫師就超過10萬人,合資格的醫生、護師、技師以及科研類從業人員,或在1萬人以上,整個珠三角則更多。新冠疫情以前,內地和香港醫護交流比較頻密(即便疫情期間亦有醫護援港等交流),其中很多人並不具備商務簽資格,而赴港交流或開展臨床、科研合作,往往不是7天或14天時間可以滿足的。
「比如面對一個複雜病症的病人,可能兩地需要長時間實地商討或一線救治,或者頻繁往來兩地。單次逗留時間短,或者商務簽註、個人簽註次數用完,會帶來很大困擾。大灣區人才簽註政策的推出,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龔輝成說。
他也留意到,香港推出了「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吸引內地醫護前往香港開展工作,這是香港主動加強與內地醫療行業的聯繫。未來,相信在人才簽註政策助力下,內地醫護前往香港的熱情將提升,推進兩地行業深度合作。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文森、敖敏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