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盧寵茂:十年後約300萬人患慢性病 基層醫改迫在眉睫

盧寵茂指,基層醫療改革迫在眉睫。(點新聞記者嚴璐瑤攝)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今日(10日)舉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就《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開場致辭表示,香港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作為長壽之都,隨着人口老化,香港面對慢性疾病亦日益普遍,估計十多年後,香港慢性疾病病人的數目會由現在的大約220萬增加到300萬,佔總人口37%。慢性疾病如果不能夠「早發現,早治療」,一旦病情惡化,甚至有併發症,治療會相當困難,甚至是很昂貴,公營醫療會承擔非常大的負荷,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會繼續上升,過度倚重公立醫院第二及三層系統的後遺症是非常嚴重。

盧寵茂指,基層醫療改革迫在眉睫,政府已於去年12月19日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強香港基層醫療服務。《藍圖》針對香港醫療系統的服務提供、管治、資源、人力及科技等五個範疇,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早發現,早治療」為策略,願景是改善市民整體的健康狀況,提供連貫全面的醫療服務,以及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他續指,基層醫療服務其實是服務全香港700萬市民,而非單單服務基層市民。基層醫療提倡「小病在社區」、「預防勝治療」的概念,而不是目前部分香港市民「小病睇專科」或「大病先求醫」等錯誤觀念及求醫習慣。

民建聯李世榮議員關注《藍圖》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但目前基層醫療名冊只有2600多名西醫,擔心人手不足,他亦關心地區康健中心是否能擔任統籌社區的角色。議員陳凱欣則認為,康健中心定位不應只提供轉介及資訊服務,亦應該要有基本醫療服務,她還關注到,公私營收費存在差距,政府應思考如何更好落實「一人一家庭醫生」。對此,盧寵茂回應,全港約有6000名註冊家庭醫生,基層醫療名冊已有逾2600名醫生登記,隨着政府推出「慢病共同治理計劃」、提升長者醫療券等,相信能帶來誘因,吸引更多醫生登記加入。他又提到,地區康健中心有服務標準,但強調各地區中心的服務均有差異,他表示,地區康健中心剛剛開展,任何發展都需要過程。

葛珮帆議員關注婦女健康基層醫療問題,乳癌發病年齡越來越早,她建議政府將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擴展到40歲以上女性,將2D造影升級到準確度更高的3D造影檢查。對此,盧寵茂回應,疾病篩查不但牽涉成本問題,檢查本身亦有風險,由科學數據和資料來決定值得篩查的疾病和需要篩查的對象,否則會造成過度醫療。

(點新聞記者嚴璐瑤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盧寵茂:十年後約300萬人患慢性病 基層醫改迫在眉睫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