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婦女節這一天 香港女性這樣說⋯⋯

今日(8日),是國際婦女節。其實,這個節日的全稱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很多年以來,讓我們最不會忘記婦女節的往往是商場的促銷活動——畢竟,在消費主義的外殼下,任何可以促進消費的由頭都不會被商家忘記。不過,當我們回到設置這個節日的初衷,會發現它是一個關於爭取女性權利,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及社會領域所做出貢獻的節日。

今年婦女節,我們帶着問題走上街頭,和香港市民聊了聊香港女性的困境。

「你認為香港是一個對女性友好的城市嗎?」

「你認為香港男女平等嗎?」

「你認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和男性獲得了平等的機會嗎?」

「作為女性,你有沒有遇到過哪些獨特的困境與焦慮?」

當我們拋出這些問題時,不少人都表示,其實自己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不過,大家仍然能普遍認同香港女性的受教育機會和男性一樣,且受教育水平是很高的。至於男女是否平等的問題,一部分人表示男女「似乎」、「好像」是平等的;對於更深層次的女性困境,最顯著的就是生育困境。

其實,就如同大家對於男女平等似是而非的感受一樣,結構性的女性困境仍以隱性的形式存在於香港社會中。香港婦聯副主席歐陽寶珍告訴點新聞記者,在香港,30歲至50歲的女性因為要平衡太多的角色,所以壓力最大;而65及以上的老年女性又因為養老問題而備受壓力。

有趣的是,在採訪中,我們也特意問了一些男性是否了解身邊最親近女性有什麽困難,年長的男性有2/3表示不知道,而有年輕的男性則認為生育期間沒有收入是女性焦慮的主要來源。

男女不同,是由生理層面就已經產生的不同。在和中國文化環境類似的東亞國家,例如日本和韓國,近年來都高度關注女性所面臨的獨特壓力。日本電視劇《坡道上的家》、以及韓國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講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給女性帶來的壓力。這個世界上的工作分為兩種,一種是為直接社會提供價值,獲得報酬的;而另一種,是為家庭提供價值,間接為社會做出貢獻,然而是無薪的。社會學家們往往稱這種家庭中必不可少卻又不產生GDP的勞動為「無聲的勞動」,根據香港婦聯的調查,在香港,承擔了家庭當中這種「無聲的勞動」,擔任「照顧者」角色的90%為女性

在採訪中,香港婦聯副主席歐陽寶珍表示,如果未來女性在特區政府、立法會中能夠佔有越來越多的席位,或許會給不少政策的決策帶來越來越多的女性視角,進而讓香港愈來愈成為一個女性友好的社會。

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我們向所有香港的女性致以節日的問候!

採訪、剪輯:一寧

拍攝、後期:子言、方熙

(點新聞記者報道)

李家超向全港女士送節日祝福 冀助女性兼顧就業與家庭

(有片)港區女代表委員 兩會展風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婦女節這一天 香港女性這樣說⋯⋯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