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記者手記|外國記者眼中的PRC|兩會時間

長城、敦煌、三星堆、兵馬俑⋯⋯這是中國。

高鐵、無人機、天眼、港珠澳大橋⋯⋯這也是中國。

政協閉幕這一天,一條名為《PRC》的英文配音版最新國家形象宣傳片引起刷屏。該片中文譯名為《這就是我,中華人民共和國》,畫面呈現了古老與現代交織的中國,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當下的朝氣蓬勃。視頻在抖音衝到熱榜Top3,獲得超過144萬點讚,20多萬轉發,接近10萬條評論。評論區的留言除了點讚偉大祖國、祝福祖國越來越好的,也有人好奇「為什麼要用英文」,覺得「應該用中文表達,讓全世界都聽到中國話。」

政協閉幕這一天,一條名為《PRC》的英文配音版最新國家形象宣傳片引起刷頻。(網絡截圖)

這個網友評論讓我想起一句歌詞:「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2007年,一首《中國話》席捲華語樂壇,其創作背景正是當時世界掀起中國熱,全球有數以千萬非華裔學習中國話,歐美更有不少學校將中國話列入必修外語課。儘管這首歌在當時也曾引起各路觀點的激辯,但總的來說,它的高傳唱度還是證明了一件事:好的文化作品能喚起年輕人對自己語言和文化的自豪。而今,這首歌在Youtube的官方MV播放已接近900萬次。

《中國話》這首歌在Youtube的官方MV播放已接近900萬次。(網絡截圖)

用英文拍攝國家形象宣傳片不難理解,因為想向世界展示中國,讓不懂中文的外國友人更好地通過2分鐘的短片對中國管窺一二。宣傳片中展示的中國的種種,也頗具有代表性,有風土民情,有現代化成就,有人民的善良團結和努力奮鬥。但很可惜,查了查海外的幾個社交媒體,這條做給外國人看的中國宣傳片,在海外引起的反響,卻並不及在內地引發的共鳴。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或者外國人想了解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在北京採訪兩會期間,我們遇到過幾位來北京採訪兩會的外國記者。他們在回答「你覺得中國怎麼樣」和「你對北京這個城市有什麼印象時」,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提到一個詞,「amazing」。

我們接觸到的十幾個外國記者,有的來自非洲,有的來自歐洲,有的來自美洲,他們之中有些人是第一次到訪中國,對於這個過去只存在於他們想像中的國家,這次兩會採訪給了他們走進中國的機會,也因此,讓他們看到中國「令人驚嘆」的一面。有些人被中國的幅員遼闊「震驚」,有些人被城市中的「科幻感、未來感」震撼,還有些人被周圍一切新穎有趣的事物吸引,不顧時差地遊走在胡同陋巷,只為抓緊時間感受這美麗的城市。

大約有一半外國記者都提到,在北京期間,想體驗兩個事物:參觀歷史古蹟,品嚐傳統美食。(點新聞製圖)

其中,大約有一半外國記者都提到,在北京期間,想體驗兩個事物:參觀歷史古蹟,品嚐傳統美食。故宮、長城、烤鴨、火鍋⋯⋯最受外國人歡迎的,當數中國歷史和中國美食。其中有三個外國記者還讓我們給他們推薦好吃好玩,去感受最地道的北京生活。

「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圖為從景山公園拍攝的北京故宮。(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2008年,一首《北京歡迎你》傳唱大江南北,因為奧運會,世界把目光聚焦在中國這個古老又現代的國家,爭相來訪。2023年,全球一同熬過一場世紀疫情,社會迎來復常,中國展開懷抱等待各國旅人的造訪。去年曾報道二十大的哥倫比亞記者大衛說,在防疫措施調整後,再次來到中國的感覺非常棒。克羅地亞記者伊娜則篤定地說,此行會向歐盟介紹中國這個美麗的國家,因為「It is our future definitely(這絕對是我們的未來。)」

在他們體驗過、領略過神州大地的種種之後,他們會向他們的讀者講述怎樣的中國故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擁抱過就有了默契,你會愛上這裏。」

(點新聞記者蘇婷北京報道)

更多報道:

外媒看兩會:我們關心中國 想多介紹這個美麗的國家

首次訪華及採訪兩會外媒記者:中國是令人驚嘆的國家

記者手記|「是筷子太調皮了」|兩會時間

記者手記|滿街站崗的共享充電寶|兩會時間

記者手記|有經歷的講述才動人|兩會時間

記者手記 | 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 |兩會時間

記者手記|兩位打車軟件司機|兩會時間

記者手記|三年未見 你好北京|兩會時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記者手記|外國記者眼中的PRC|兩會時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