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導祖
美國矽谷銀行的倒閉事件近日成為科技圈和金融圈關注熱點,諸多分析文章主要圍繞矽谷銀行為什麼會出事及對資本市場的後續影響展開,大致的脈絡就是在科技公司興旺和美聯儲大放水期間銀行囤積了大量低息存款,為了提高收益便去買了許多的高息債券賺取息差,沒想到加息周期來臨後受到雙重打擊,一方面高息債券價格不斷下跌,一方面加息提高了存款成本及科技公司前景不佳導致不少公司提取現金補充經營資金,從而使銀行出現了兌付壓力,不得不賣出未到期賬面虧損債券導致實際巨額虧損,並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引發了更多的擠兌,最終無法承受而被監管部門關閉。
至於對資本市場的後續影響,不少文章以其規模不大,金融危機後美國監管制度加強盡量輕描淡寫。但導祖相信一句話:「當你在廚房發現一隻蟑螂時,肯定不止一隻。」果然,在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救助公告裏又提及了紐約州Signature銀行的關閉,而第一共和銀行(FRC)的股價也大幅下跌。在重大負面信息出籠而影響純憑主觀判斷沒有數據支持時,導祖建議投資者盡量旁觀吃瓜,暫不宜火中取栗。
但事件的爆發讓導祖想起了美國科技公司的經營現狀,各大高科技和消費、金融公司的持續裁員新聞掩蓋在了表面良好的就業數據和高企的通貨膨脹下,羅列一二:2022年10月,英特爾裁員數千人;11月,亞馬遜醞釀萬人裁員,惠普裁員6000人占員工總數10%;12月,百事可樂裁減北美員工;2023年2月,高盛擬裁減員工總數6.5%,雅虎擬裁減員工總數20%,麥肯錫大規模裁員2000人;3月,通用汽車,花旗集團宣布裁員。
表面數據下的生態結構變化並沒有引起熱衷於意識形態之爭的民主黨精英階層的重視,他們還在孜孜不倦地攪合地緣政治和進行科技封鎖。而這種封鎖的伎倆,無外乎從產品和市場兩個角度:在產品角度,封鎖核心技術,你如果突破了核心技術,就封鎖核心設備和原料供應鏈;在市場角度,以各種名目將潛在競爭者排除在外,「自由市場」理念合乎其利益則用,不符合其利益則棄。近期更變本加厲,對人才流動和投資也在設限。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誠然會對我們的發展造成一定困擾,但也必然反噬其身。譬如,美聯儲放的水必然需要有流向,如果不流向中國經濟這麼大的資金蓄水池,只能導致美國自身的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再譬如,封鎖導致美國科技企業的產品在折騰中難以順利地流向市場,整體境遇每況愈下,最終釀成了矽谷銀行事件的爆發。另外,美國濫用儲備貨幣發鈔權派錢消費,用一紙交換各國資源產品,佔盡便宜,必然導致去美元化,日前沙特和伊朗石破天驚地在中國促成下握手言和便是共同對美國的一系列行動說「不」。
面對這樣的形勢,香港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不僅為了自身的發展,也是為了配合國家突破封鎖發展自主可控的硬核科技。近一段時間關於創科中心建設的討論熱潮有所冷卻,便是和沒有激發出大眾的原始動力有關,絕不能僅靠政府資金的杯水車薪和個別有識之士的疾呼。筆者前期的文章中系統地闡述了從規劃、資金、技術、人才成套支持建設創科中心的思路,今再擇其要點:(1)着眼全局大利益,放棄線性小利益,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稅,提高流動性溢價,營造良好的資本市場環境,吸引民間創投資金流入;(2)資金流入產生正向循環,帶動真正的技術和人才流入,也才能形成真正持久的創科熱情;(3)聚焦核心產業建立產業集群:將大嶼山建成生物科技島,形成生物科技研發產業集群,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價值與大灣區西岸(廣佛珠一線)共同發展生物科技製造業。而北部都會區充分利用深圳為首大灣區東岸(莞深一線)現有產業優勢,集中發展人工智能(包括機械人)產業集群,從而使香港的創科產業形成兩大拳頭。(4)引進建築外勞,降低房價成本,改善人才居住感受。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還發現了不少結構性問題,包括高資產人士佔用公屋或以便宜價格購買居屋,引進人才不應盲目引進而需對香港人才結構進行細化分析精準引進(高才通漏洞不少),均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指出。本屆特區政府的施政展現出可喜的魄力,筆者期望看到更多清除沉痾的行動,包括特首倡導的公務員制度改革,真正實現香港的經濟結構轉型,在滿足自身發展同時從更高層面為國家的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