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發展局周三公布,初步統計2月訪港旅客數字為146萬人次,按月增加約2倍,是疫情三年來,單月訪港旅客首次突破百萬人次,亦是去年全年總數的兩倍。訪港旅客激增,絕對是香港邁向疫後全面復常的一大喜訊,顯示本港作為國際旅遊都市的魅力依舊不減。惟喜中有憂的是,行業人力短缺、接待能力不足、旅遊體驗單一固化等短板愈加突出,嚴重窒礙業界復甦和行業發展。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昨日透露,近期平均每日訪港旅客已達到7.5萬人次,但出現「有客無人接,有房無人執,有車無人揸,有團無人帶」的困局。近日,一家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安排3000名員工和投資者來港,然而協辦活動的旅行社表示,礙於接待能力及成本等因素,以致未能以包團形式安排來港,未能安排其他在港的觀光行程,該團只能即日回深圳,着實可惜。如此大型的旅遊團本應能為香港帶來不少消費,這也正正反映出旅遊業界人才流失的嚴重性。
疫情下控關三年,本港經濟五勞七傷,旅遊業更是遭受重創,跌入谷底,不少從業人員轉行。而多個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如航空、酒店、零售、餐飲等亦都出現人手不足現象。與內地全面通關,催谷訪港旅客激增,惟業界請人工難以在短期內跟上。當前是旅遊業全面復甦的前期,業界離不開政府支援,期待推出相應支援政策,吸引人手重返崗位,並在培訓和招聘上加強支援,避免旅遊業界再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影響旅客來港意願。
與此同時,因疫情改變經濟生態和消費習慣,宅經濟及網購大行其道,加上年輕一代追求新鮮感和新體驗,本港旅遊業若再僅靠購物和美食作招徠,對於外地遊客的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通關兩個月來,內地社交媒體「小紅書」上屢有內地年輕人抱怨香港「現在的名品、奢侈品缺乏價格比較優勢,食物也不如內地豐富及創新,電子支付體驗差」等,引起不少網友共鳴。
全球諮詢公司麥肯錫早前訪問1155名來自大灣區、並有興趣在未來12個月訪港、家庭月入約1.5萬元人民幣的內地旅客,結果發現,未來3年約有10%至15%內地旅客表示將減少在港消費,轉到海南或澳門購買奢侈品,或透過「代購」買化妝品和保健品等。麥肯錫分析,結果顯示香港或失去作為購物、金融服務和醫療中心的優勢,建議相關行業提升服務質素。
旅遊業是本港傳統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涉及的產業鏈相當長,能夠帶動酒店、零售、飲食、交通及娛樂等諸多行業發展。因此,旅遊業的復甦是重振本港經濟的重中之重。若想保持香港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藉此重啟機會,以新思維新體驗新賣點,發掘和發揮本港自身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拓展更多深度遊、文化遊等產品,提升整體旅遊體驗和吸引力,從而推動產業升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