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打小人有牌照」?原來是一場誤會

月初「驚蟄」日,有最少七個打小人檔聘用了臨時「兼職打手」,有客串一日的助理說,自己只來一天,不用牌照。(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驚蟄「打小人」是香港民間傳統習俗,「鵝頸橋打小人」更是香港旅遊發展局推介的特色旅遊景點之一,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到場體驗。為吸引客人光顧,不同攤檔各出奇招,更會在當眼位置豎起橫額,標明「香港政府發牌」。

大公報記者早前到灣仔鵝頸橋走訪多位打小人的拜神婆,發現「打小人有牌照」原來是一場「美麗誤會」,她們持有的牌照只是一般商業登記。有地區人士認為,鵝頸橋打小人歷史悠久,而且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可透過流動式攤檔管理。

打小人攤檔掛起宣傳布幡,上面都寫上「香港政府發牌」字樣,原來是個美麗誤會。(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啪、啪、啪」,「小人婆」手起拖鞋落,打小人的聲音在鵝頸橋底響起,成為鬧市中獨特的風景。橋底不同攤檔的當眼位置有各式各樣的橫額:「打小人求神作福保平安」、「專業打小人」……鵝頸橋底是「打小人」熱門地點,平日有約六、七檔常設攤檔,提供「打小人」、祈福、算命等不同服務,而這些攤檔都會掛着「持有香港商業打小人牌照」或「香港政府發牌」等橫額。

「每年都要交數千元稅」

「我們有牌,大大個在這,沒有牌(照)我一早被人告了。」雲姑是鵝頸橋底其中一個常設攤檔的主理人,她一邊拿出一張他們所稱的「合法經營牌照」向記者展示,一邊說做這一行需要申請牌照,以及繳交稅款,「政府會寄信給我們填收入,按照收入交稅,每一年都要數千元。」

大公報記者見到這些常設打小人攤檔持有的牌照,其實是一張商業登記證明,文件上的業務性質一欄,都是填上「打小人」;業務名稱一欄,有人寫上持有人的姓名,也有人在姓名以外,加寫上「中港著名神婆」。

記者在現場見到,有逾七檔的臨時「兼職打手」。被問到是否有牌照,客串一日的林姑的助理表示,自己只是來一天,「不用(牌照)的。」

倡透過流動式攤檔管理

「我想她們(「小人婆」)那麼多年都有誤會。」灣仔東分區委員鍾嘉敏接受《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據她了解,早在20年前有食環署人員向當時的打小人攤檔負責人稱:「你們沒有牌照,是不可以在這設置攤檔做生意,要清走你們的。」當時一眾的「小人婆」相當緊張,事件擾攘一段時間後,很多人就辦理了商業登記,業務性質就寫上「打小人」。

有「小人婆」展示其商業登記證明。(大公報記者鍾佩欣攝)

鍾嘉敏說,各攤檔的人口耳相傳,之後就各人都持有一份商業登記證明。食環署無採取驅趕行動,一眾「小人婆」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持牌經營」。

食環署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就街道上進行的活動,可涉及不同部門的工作範疇,食環署主要工作是保持環境衞生。署方一直有留意鵝頸橋底「打小人」的傳統習俗活動,職員會在日常巡邏時留意上址情況,如發現有人擺放雜物阻礙該署清掃工作,或非法進行販賣活動,會採取適當行動,以保持環境衞生。換言之,「打小人有牌照」原來是一場誤會。

「鵝頸橋打小人」近年吸引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在三月「驚蟄」前後的「打小人」高峰期,橋底更是迫爆。鍾嘉敏指出,鵝頸橋是主要幹道交匯處,「小人婆」在橋底工作的環境不理想,加上附近有不少巴士站,車來車往,若人多走出馬路也會非常危險,建議透過流動式攤檔管理,改善攤檔的環境之餘,亦可改善周圍環境。

稅局強調非發牌機構 不監管營運

鵝頸橋底有常設「打小人」攤檔,一年四季均營業,也有臨時攤檔,只會在「驚蟄」前後經營。

有檔戶向大公報記者透露,「驚蟄」前後最多人幫襯,兩、三日的收入已可達五、六萬元,但平日生意不多,常設攤檔要多元經營才能維持下去,例如提供擇日、睇相、睇家宅風水等不同服務。那經營「打小人」業務是否受稅務局規管呢?

稅務局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局方並非發牌機構,並不具監管業務營運的法定權力。但局方強調,在香港經營業務的人士,不論業務是以何種形式或規模運作,必須遵守《商業登記條例》及《稅務條例》的規定辦理商業登記和就其應課稅利潤繳稅。須辦理商業登記的「業務」包括為了賺取利潤圖利而從事的任何形式的生意、商務、工藝、專業或其他活動。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打小人」活動主要集中在「驚蟄」前後的個別日子,或在鵝頸橋的特定地點,通常只有短暫性影響,相信政府是採取彈性管理,「(如果)全部人都在打小人,阻礙行人、交通就需要規管。」麥萃才稱,「打小人」的活動存在已久,「小人婆」可能因興趣或以兼職形式經營,而相關收入不算高,相信無論是否納稅,對政府財政不會有太大影響。

顧客:選哪檔?看人龍

每年三月的驚蟄是「打小人」高峰期,在鵝頸橋底「打小人」的攤檔,會較平日多逾一倍,有十五、六檔,但每個攤檔前的排隊人龍有長有短,最多人光顧的攤檔,人龍要在對面街排隊,有人表示排隊等候了三小時。到底顧客是基於什麼因素揀選「打小人」檔呢?記者在驚蟄當日隨機訪問了10位市民及遊客,發現大家其實不是太在意「政府發牌」一事,光顧哪位「小人婆」主要視乎排隊人龍的長短、眼緣、口碑。

記者隨機訪問了10位市民,發現疫情過去後,「職場小人」是今年「打小人」的大熱之選,而更多人打小人沒有特定對象,只為應節祈福及趕走厄運。

現場有逾15檔的打小人攤檔,有人以「政府發牌」作招徠、有人是經常見報的「名人」,到底如何選擇?原來近一半人士以人龍的長短而決定,而且要「不多不少」。有人進一步解釋「太多人怕排得耐,太少人擔心是因為無信譽。」另有市民會因為網上推介、合眼緣等原因,選擇覺得合適的「小人婆」。

「有沒有牌照我不知道,聽家人說這一檔好,我就一直光顧這一檔。」郭小姐稱多年來一直光顧林姑的攤檔,因為家人介紹,認為信得過。另一位在驚蟄「打小人」的蘇先生同樣表示,不會留意牌照事宜,主要是看到排隊人龍長短適中而選擇,他更反問記者,「真的有發牌的嗎?」

(來源:大公報)

更多閱讀:

(多圖+有片)夜色濃厚 鵝頸橋下「打小人」市民絡繹不絕

(有片+多圖)驚蟄 市民鵝頸橋排隊「打小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小人有牌照」?原來是一場誤會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