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術
為了從根本上完善、理順地區治理架構包括區議會,特區政府昨日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重點包括區議會議席為470席,由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以及地區直選產生,比例約為4∶4∶2,另外有27名當然議員。任何市民如了解到2020年區議會混亂不堪的狀況,都會明白區議會架構出現問題,不得不改,而且需要盡早改;只可惜,特區政府的善意,往往會換來無理批評,筆者留意到,有「政治學者」稱新區議會方案是倒退,「猶如政府委任的一般諮詢委員會,似是行政部門的延伸」,但事實上,這學者可能誤會了區議會的初心、職能,更是忽視了不同界別議員所能反映民意的能力。
今日打開報章,總體而言,筆者看到很多支持區議會方案的意見或評論,與此同時,仍有一些意見似乎不明白政府的初心,「找地方」抨擊新區議會方案,例如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就稱新方案下直選比例不足兩成是倒退,大部分議席具委任性質;此外,他更稱新方案不再由議員制衡政府,反映民意「空間小」,表示由行政機關「控制」議會云云。在本港,馬嶽也算是知名的政治學者,但很抱歉,筆者必須指出,他可能連區議會本身為何物都不清楚,或是出於政治立場而作出攻擊。
區議會一向都是諮詢的區域性組織
翻開基本法,第97條開宗明義就闡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換句話說,區議會從來都是行使諮詢功能的區域性組織,與一般的諮詢委員會不同的是,區議會將由委任、間選以及直選組成,大家要問馬嶽,區議會從法律上,不是一直就是要發揮諮詢功能嗎?
至於馬嶽說新方案不再由議員制衡政府,更是可笑,筆者十多年前就有親身見證過區議會的工作(包括到區議會旁聽),議員尤其是區議員「制衡」政府,是一個聞所未聞的說法;如果區議會有一個建議,政府可以接納,可以拒絕,因為區議會嚴格而言是沒有決策權的區域性組織,馬嶽可否告訴大眾,區議會平常是如何制衡政府?如何不是行政的一部分?香港的體系,不是一直就是行政主導嗎?
各界別議員皆可反映民意
很多時候,大家可能會有種錯覺,以為學者或政治學者說的,一定正確無誤,但是,學者會有自己立場,有些更是某個政治陣營的一分子;馬嶽表示新方案令反映民意「空間小」,筆者十分懷疑,民意只有地區居民的民意嗎?地區居民的民意是民意,間選議員所屬界別例如學校、非政府組織的是民意,委任議員例如專業人士所反映的也是民意,馬嶽的說法有一個隱含前提,就是直選以外的議員不反映或較少反映民意,但這有何根據呢?坦白地說,那種「唯直選論」、「唯西方選舉方式論」,筆者不敢苟同,畢竟今日西方國家的亂狀,或多或少,也是因為其政治制度出問題。所以,西方制度,不可學也;政治學者,不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