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優質央企股上漲的原因探討

文/導祖

今年以來,港股在經歷了去年底內地經濟運行正常化帶來的一波強勁反彈後,整體市場進入了震蕩階段,在正面因素如內地消費明顯復甦和干擾因素如美國利率政策、中美博弈加劇共同作用下,整體市場缺乏方向。而A股市場的註冊制改革給科技類股份帶來了較大壓力,創業板指數創下年內新低。在這一片迷茫中,沉寂多年以中移動、中海油為代表的央企股異軍突起,表現亮麗,市場將此現象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估值體系」(簡稱中特估),這也是中國證監會易會滿主席去年底提出的課題。恰逢上周末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在奧馬哈召開,全球價值投資者齊聚一堂,在談及中美關係時,巴菲特的搭檔芒格用了三個「愚蠢」來形容美國精英階層破壞中美關係的行為。本期我們就來探討,以價值投資的方法解釋優質央企股上漲的本質原因。

經典估值理論建基於企業財務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從以下幾個要素來判斷計量企業價值,包括收入、利潤、現金流和資產,衍生出了絕對估值法如DCF(現金流貼現)和相對估值法如PE(市盈率)、PB(市凈率)、PS(市銷率)和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等,另外從小股東權益出發,還有着眼於股息收入的DDM估值。投資者將企業盈利展望劃分為三個場景:盈利增長、盈利倒退和盈利平穩,對應不同場景採用不同的估值方法,一般來說,盈利增長看PE,盈利倒退看PB,盈利平穩看息率。參照這些指標,我們發現不少優秀央企公司這麼多年來不僅收入、利潤、現金流持續增長,資產凈值不斷增大,而且管理素質不斷提升,按照理論計算估值是不斷提升的,但股票價格卻不斷下跌,相對合理估值出現了大幅的折讓。這裏必須釐清的是,價格和估值是不同的概念,價格不等於估值,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估值是股票價值中樞,價格圍繞估值波動。那過去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央企股的市場價格長期處於合理估值之下,在持續增長的同時市盈率卻只有個位數,在資產不斷增厚的同時價格較資產凈值折讓了50%(PB小於0.50),在股息不斷增長的同時按市價計算的股息率從3%到5%甚至到8%,遠遠高於定期存款利率。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彼時優質央企股具備了價值股的所有特徵,是值得長期投資的好標的。那麼,造成市場價格低估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些學者將原因歸咎於估值理論,認為港股市場的估值假設條件更加保守,但筆者想指出快手、美團在估值極限高峰時絲毫不遜色於美股幾大科技龍頭,而A股的寧德時代、隆基綠能也曾創下估值的極限高峰。市場的交易是由人進行的,價格的低估還是要從行為人心理究因。基本面投資者通常奉行「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的投資原則,所以低估的部分原因來自於認為央企所處的行業多屬傳統行業,缺乏增長性。但也正是這個原因部分促成了這次央企股的崛起,因為在世界經濟前景面臨相當大不確定性下,具備增長性的行業屈指可數。在大家都在討論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央企因為龐大的中國市場、穩固的市場地位、穩定的業務收入和現金流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而其豐厚的股息率在市場利率走低的內地市場也非常吸引。新的市場環境促成了央企股的估值修復。

但即便是缺乏增長性的行業,不要說不少央企個體還保持穩定增長,即使是不增長,過去一段時間市場價格也是偏低了。我們曾經分析一家龍頭基建公司的估值,這個行業無疑是飽和的,但我們假設行業如日本歷史時期一樣出現10年的倒退,合理估值也比現價高出一大截,這樣的低估就不是單純行業認知可以解釋的,而是有投資者偏見的因素。參與香港市場的主要是機構投資者,而機構投資者主要來自歐美,這就牽涉到市場經常提到的「定價權」問題,歐美機構投資者在掌握定價權的同時,對中國經濟前景和未來存在誤判甚至偏見,從而導致中國GDP由2007年世界排名第五前進到如今世界第二,但中國股市的表現始終沒有體現。隨着港股通的開立,內地資金不斷增持央企股份,而歐美資金逐步撤出,尤其是2021年1月特朗普政府強制要求中移動、中海油、中車等優質央企退出美國ADR市場,給了內地資金低位承接歐美出清股份的良機,史稱「特朗普底」。

在優質央企股的持股比例由內地資金主導,掌握定價權,就有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價格體系的主導權。加之市場環境有利因素積聚,央企股價格就乘東風而起,我們相信不少股份仍然還有估值修復的空間,投資者宜積極把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優質央企股上漲的原因探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