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數個由竹條編織成的圓圈被紅繩紮在一起,紙紥手藝人歐陽師傅輕巧地解開紅繩,將竹圈、剪刀、漿糊、彩色的玻璃紙、寫有「福」字的利是封在20個座位上依次排開。男女同學伴着歡笑落座,準備開始這節特殊的課堂——魚仔燈籠紙紥工作坊。視覺藝術課、手工課、語文課、歷史課……事實上,這堂課很難被以上詞語定義,因為知識並非一定需要分門別類地被教授,一個看似簡單的紙紥燈籠本就包含多個學科的元素。這就是「新蒙學」正在創造的跨學科教育情境,在「遊戲中學習」,在文化現場親身體驗。
「本次工作坊選用的材料是竹,它是中華文化很重要的元素。」中華蒙學苑苑長許楨博士從遠古的「竹器時代」談到當今熱門的環保材料。不光是「竹」,在過去一年,為推廣「新蒙學」,中華蒙學苑聯合本港學校及社會組織不遺餘力地推廣各類文化深度遊和工作坊。香港故宮、九龍寨城公園、大澳漁村……他們的腳步不僅限於香港,還透過網上遊學的方式拓展到更廣闊的北國。
許博士解釋道,「新蒙學」是在中國古時兒童啟蒙教育(蒙學)的基礎上重新出發,但它的整個構思和框架都是全新的。將「遊戲中學習」的理念與蒙學典籍和中華文化瑰寶,甚至包括博物館的藏品,通過多媒體的手段融合起來,一齊推進。文化深度遊與一般的遊學不同,引導老師不僅要具備兒童教育經驗,能夠從兒童的視角進行探索,更要具備包括歷史、戲劇、藝術、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知識,不僅以言傳,更以身教,帶領孩子們用五感與世界進行交流。
謝同學將一滴汗水形狀的自製貼紙黏在了她的魚仔燈籠上,一條平平無奇的魚仔立刻有了情緒。謝同學向記者介紹她的得意之作時難掩心中的喜悅,「我平時和朋友聊天經常發送這個流行的emoji,我就將它加在了燈籠上」。傳統手藝和現代生活之間的隱形壁壘在同學們的創作中被悄然打破。「我不希望強調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當代中國」,許楨博士希望同學們發現中華文化其實正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千年文明的思緒在當下相互連結,編織成關於世界真相的知識網絡。
20個魚仔燈籠一字排開,彷彿20個性格迥異的學生,來自何文田官立中學教授視覺藝術的簡老師深有同感,此次帶領同學們報名參加活動對她而言亦是一次新的嘗試。其中令簡老師印象深刻的學生作品是一個正打着籃球、酷似雞仔的燈籠,她向記者分享感受表示,「一次持續3小時的紙紥工作坊,不僅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更讓他們在發揮創意去解難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欣賞生活中的藝術品。」
「蒙學不會泯滅每一個人的個性,我們鼓勵個人喜歡的發揮。但中國人在實現『小我』的同時,也不忘成就『大我』」。「大我」是實現自我,更是跳出自我,「我不希望同學抽離地分辨歷史人物,我希望他們可以代入諸葛亮,設身處地地體會他在兵荒馬亂年代如何做抉擇。」許楨博士將「play」從「遊戲」拓展到「扮演」,將戲劇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拓展「我」的概念。
從「蒙學」到「新蒙學」,教育內容、形式和空間的「邊界」正在被不斷打破。中華文化,無遠弗屆。「蒙學的價值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們獲得知識文化的裝備後,最終,都要為自己的民族和世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將來。」,許楨博士和他的夥伴們仍在「新蒙學」的路上探索。2023年下半年,他們將帶領更多香港青少年兒童遊歷香江南北,傳承中國人的文化血脈。
(記者:一寧、思明/拍攝:思明、星鳴/剪輯:思明/監製:鋭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