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照顧者,通常指需照顧家中虛弱老幼傷病人士,他們的付出並無經濟回報,反而會耗費大量心力和時間,不少人因「照顧者」身份被迫辭去全職工作,卻易被社會定義為「本分」「孝道」。本港老齡化趨勢逐年嚴峻,惟政府未有針對照顧者訂立完善社會福利政策。民建聯於2023年3月10日至5月16日以網上調查方式,以18歲以上在職市民照顧者作為對象展開問卷調查,成功取得654個有效樣本。立法會議員李世榮今日(25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並提出相關建議。
從調查結果發現,61.6%被照顧者年齡65歲或以上,當中75歲或以上佔了41.9%,顯示被照顧者大多為長者及屬於較為需要被高度照顧的一群,亦反映人口老齡化下的香港社會,對長者照顧服務存在極大需求;在此情況下,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關係大多為家人,例如配偶及子女,且大多數照顧者難以「假手於人」,只有少數經濟能力較為寬鬆的家庭才有能力聘請外傭幫助;不少照顧者每天投放10小時以上照顧家人,因而令致身心俱疲。另外調查結果也發現,61.9%受訪者沒有領取政府津貼,逾76%受訪者收入主要來源是個人薪金及家人援助,可見照顧者大多依靠自己及家人援助來維持家庭經濟,假若為「雙老」照顧者,他們都是以長者身份,而非以照顧者身份來領取現有公共福利金津貼。故此真正地以照顧者名義領取「照顧者津貼」的,則只有2.6%。
不少照顧者身陷多重困擾,53.1%受訪者感到個人休息不足,41.4%認為個人情緒無法釋放,37.3%感到照顧技巧不足,及36.1%感到自己身體不適。此外,有30.3%表示家庭收人不足出現了入不敷支的情況。
Tracy爸爸在世時曾患小腦萎縮症,65歲後有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她本人遺傳小腦萎縮症,領取每月2150元傷殘津貼,惟根據關愛基金推出的「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照顧者津貼」計劃)相關規定,申請者既要滿足「低收入」條件,又不能同時領取綜援、「傷殘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Tracy認為,傷殘津貼和照顧者津貼對於領取者身份的認同存在區別,不應一概而論,哽咽指是「尊嚴問題」。她哭訴因生活拮据,無法負擔昂貴的的士費用,導致父親曾在聯合醫院門口跌倒,最終要縫合11針。Tracy強調照顧者的身份並非「應分」,希望社會能夠認同照顧者身份,社會共融應越來越了解照顧者需要,並予以支持。
另外,不少受訪者都認為暫託服務不足、服務中心位置不便。有43%照顧者表示不需要暫託服務,只有11.7%表示曾經使用過暫託服務,而表示因為暫託服務位置不便及輪候時過長而沒有使用暫託服務的分別有11.2%及8.7%。此外,46.6%受訪者希望暫託服務增加服務名額,52%受訪者希望擴展服務中心到全港18區,及34.3%受訪者盼改善服務質素。
針對調查結果,民建聯建議政府推行「照顧者為本」政策,為全港至少45萬名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而為了紓緩照顧者的照顧壓力,期望當局盡快於18區設立照顧者服務支援中心,為他們提供包括暫託、情緒支援,照顧技巧訓練等「一站式」服務,長遠當局應設立專業照顧者制度,為本港老齡化社會作出完備的照顧者支援服務。李世榮提到,支援中心可參考將軍澳明愛賽馬會照顧者資源及支援中心的規模和經驗,除了必要的暫託服務外,也應提供外展照顧服務、情緒及熱線支援、照顧技能培訓課程等,全方位向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
在經濟支援方面,民建聯建議推出「照顧者通行證Carer's Pass」,照顧者可憑證獲得交通及醫療等優惠;另外,當局應增加「照顧者津貼」金額,並研究優化現行「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照顧者津貼項目」等。另外,為應對社會人口老化,完善照顧者服務,建議由政府、專業服務機構及照顧者三方,按被照顧者需要訂立個人化服務協議;服務機構須為照顧者提供「一站式支援」,並定期向照顧者作出服務審核;照顧者亦須按協議為被照顧者提供照顧服務,並每月獲得職津計劃下的「照顧者津貼」等。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更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