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高球場建屋一拖十年 環評盲點真係睇唔到?

文/鄭久慧

筆者翻查多份政府環保報告及法例,包括《香港環境報告》、《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等,也看了些新加坡的環保報告,發現一個有趣的盲點,值得與大家分享。

新加坡「全局觀」VS香港「局部觀」

以熱門議題「城市熱島效應」為例,新加坡研究的是整個城市的熱島效應,香港卻限於局部小範圍環評,不難聽到本港反對粉嶺高球場建屋的人士搬出「球場有助減輕熱島效應」的理論,將北區溫度較市區低歸功於粉嶺高球場。事實是否如此,仍需科學研究證實,但這側面反映出香港現時的環評報告,僅針對某一個特定地點的保育,或針對某一小範疇進行改善,造成環評盲點。

例如改善空氣質素,當局不斷提倡減排及採用潔淨能源,而非從整個城市的宏觀角度看待保育工作,忽視整體城市布局,從未認真思量是否本港城市布局太集中,建了太多為人詬病的屏風樓,若建築物分散一點,而道路像新加坡那樣設計得寬闊一點,就能加速空氣流通,對空氣質素起到正面作用。

環評吊詭之處助長市區擠迫

正因為環評的盲點是集中評估一個特定地點,例如郊野公園邊陲或者粉嶺高球場,若僅考慮此地的保育情況,就會變相令發展地區越來越集中在市區。為什麼?因為市區沒樹林,更不存在濕地,亦不會有雀鳥棲息地,如此一來就不會產生環評爭議,更不需要環評報告。舉例指,若同樣要建新屋邨,牛頭角的環評要求絕對比粉嶺高球場低百倍,故此香港現有環評方式,只會令發展越發集中在市區及少量的市區拓展範圍。

若再加上根本碰不得的巨大郊野公園用地,香港難免作繭自縛,長此以往會令市民有個錯覺,即須在有限的市區土地內盡量發展,用盡每一寸土地,如此就能減少對鄉郊的破壞,維持郊野永恒不變。

市區越發展,摩天大廈及屏風樓應運而生,就越令市區範圍更難通風,車輛及工業廢氣困於星羅棋布的擁擠街道,不但空氣污染嚴重,亦造成更嚴重的熱島效應,普羅市民就像活在一個熱蒸籠。特別是夏天炎熱,有錢人住在山頂上,住在四、五十層的高樓中,那裏自然通爽,但是住劏房、住天台鐵皮屋的升鬥草根,大汗疊細汗,不開冷氣能活嗎?

當局避開要害「選擇性失明」

回歸逾四分之一個世紀,政府環保官員極少直面此環評盲點,從未認真應對城市布局的缺陷,極少着眼於如何設計街道增強通風,如何減少「搶海景」的高樓,只一味高舉國際標準,要求柴油車更換引擎,要求使用潔淨能源,卻放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舉例指,如果通風好,道路車輛廢氣能很快散去,就毋須投放大量公帑提倡減排。又例如,減低樓宇密度及高度,城市更通風一點,大家就能像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一樣,多年堅持不開冷氣,節能環保。

說到底,問題的癥結就是若減低市區密度,就須在新界發展,難免會觸碰如香港哥爾夫球會這種既得利益者,也無可避免拉低市區的樓價,波及大發展商及大業主的紅利!

諷刺的是,環保官員並非完全欠缺「全港觀」,例如在垃圾處理及減少廢物方面,《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妥善地考慮了整個城市此一因素,提出建立18區的社區回收網絡,而非各區各自為政,務求達致全港齊齊減廢的目標,但在潔淨空氣方面卻缺乏全港性考量,只注重設立監測設施,包括設立超級空氣質素監測站。而在《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政府根本沒提過如何降低整個城市的熱島效應,不像新加坡不斷持續研究如何改善城規,既能清新空氣,亦可避免熱島效應。

莫非環保部門擔心像新加坡那樣持續研究,就會得出「不應過度集中在維港兩岸發展」的結論?保育保育,是否就是保持住樓價上升的地產策略,保持住利益固化的藩籬呢?

環評條例逾廿年無大修訂

另一個長年為人詬病的環評缺陷,就是香港法例第499章《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在90年代末立法後,逾廿年未有大修訂,法例附表2及3所限定的評估項目早已跟不上時代及科技的革新,亦未能悉數涵蓋具特殊保育價值的項目。老實說,政府進行環評時,猶如在一份過時的清單上網羅所有與環境影響相關的討論,每每令報告臃腫逾1000頁卻缺乏重點,不僅環評小組審視費事失事,亦分分鐘令請得起顧問公司的地產商及財團透過不斷覆核評估數據,修訂規劃、設計、布局等方式,得以通過環評。

當然,近兩年環保當局做了一些較實際的措施,有別於頭廿年對《環評條例》束之高閣,只修訂收費表加個價,對技術備忘錄隻字不改,環保署在2022年第二季度就檢討環評程序的整體方向及範疇進行諮詢,促成立法會在今年5月初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附表2、3及《環境影響評估程序的技術備忘錄》的修訂。筆者細閱這份修訂文件,雖然改動不大,但無疑在更新字眼後,能夠相對清晰地定義指定工程項目清單所載項目,從而符合近年科技發展的需要。不過老實說,比起我國及歐盟對環評的高標準,此次修訂只不過是「小修小補」。

精準環評避免流於形式

當然,《環評條例》主要列出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序,市民大眾更應着眼於當局如何優化程序,避免洋洋千頁的環評報告流於形式,不僅浪費納稅人金錢,更拖慢基建審批速度。去年底,政府推出「中央環境數據庫」,綜合廣納整體環境資料,令環評從小規模地域評估,邁向全港性的宏觀整體化,是可喜的創舉。然而,數據庫的資料來源又因排除環保團體的考察結果而廣受質疑,業界亦不斷有聲音敦促政府改善環評透明度,訂立環評程序分層化,集中資源評估影響重大的環境項目。

綜合來看,環評是特區政府亟待理順、急需改革的施政範疇,立法會議員應動起來,從粉嶺高球場建公屋用地無故被環評拖延10年這一施政流弊着手,倡議革新程序,填補條例漏洞,踢走環評這塊民生基建的絆腳石!

相關閱讀:

久慧說法|環評報告 再庇高球

講真D|葉太疑問的疑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高球場建屋一拖十年 環評盲點真係睇唔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