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坐落在油麻地一處幽靜的山坡上,在乾淨又敞亮的捐血休息室內,記者遇到前來受訪的杜天朗。
杜天朗從小就受到父母影響,16歲即開始捐血,至今已經12年,總計捐血超過200次。身體力行的不止他一人,他一家5口都積極、定期地捐血,一家人更多次獲得輸血中心頒獎,以表揚他們難得的熱心行為。杜天朗坦言,捐血「可能已經變咗習慣了」,自己平日上班前或放工後,經常往輸血服務中心「跑」,平均兩周就捐血一次。
在捐血事宜,兩周已是捐血最高頻率,杜天朗所捐的是成分血(如血漿及血小板等),據醫生介紹,本港建議捐獻成分血頻率最多為兩周一次。杜天朗幾乎每兩周就前來捐血,即是在可行的情況,杜天朗是名符其實的「有幾多,捐幾多」,他為本港血庫竭盡所能,作出最大的貢獻;而在其熱心、高尚的行為背後,本港血庫的血液存量,卻一直處於消耗殆盡的邊緣,這讓記者想到,如果香港有更多「杜天朗」,血庫存量就不用經常「告急」了。
本港血庫存量僅數日 血液供應鏈極度脆弱
事實上,本港經常發生血液存量告急的情況,今年5月19日,中心血庫存量僅剩餘4日,紅十字會就呼籲市民捐血,大有十萬火急的感覺。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醫生告訴記者,血液低存量有多方原因,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血液無法儲存很久,例如血漿可以冰凍保存一年之久,新鮮紅血球可以保持六周,但是血小板僅僅能維持5日;若要維持本港血液存量,需要不斷有市民前來捐獻。
有時,市民前往捐血之路也「歷經坎坷」,在打風季節,一有稍為大的風雨,輸血服務中心就會擔憂,因為在大風大雨下,惡劣天氣會影響市民捐血的行程及意願,令中心的血液庫存也隨之而「風雨飄搖」。另外,之前流行性感冒與新冠疫情並存,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市民捐血的意欲,令本港的血液庫存更為緊張。
捐血不損身體 有助健康lifestyle
由於不熟悉捐血的情況或問題,所以或會有市民誤解,以為捐血會對身體有影響,或者捐血後要注意很多地方,不過杜天朗從容地告訴記者,基本上「捐血後沒有什麼需要注意」,只是捐血之後不能馬上提重物,因為會影響傷口,其他一切都好。醫生也同樣告訴記者,捐血歷史如此久遠,可以說確實對身體影響不大,補充水分及營養即可;捐全血的間隔時間大致為2至3月,但捐成分血幾日就可以恢復,兩周就可以恢復至下一次捐血的狀態。
杜天朗以及家人因為定期捐血,養成了很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為了不影響捐血質量,杜先生平日飲食清淡,同時注重身體鍛煉;無形之間,捐血反而變成了開啟健康lifestyle的一把重要鑰匙。
維持本港血液供應 還需更多「杜天朗」
醫生在接受採訪時,至少講到4次,本港血庫需要更多「生力軍」,現有捐血人群會逐漸老去,需要年輕人加入捐血隊伍;與此同時,年輕人身體質素好,身體恢復效率亦更高。
如何培養年輕人捐血行為?「耳濡目染」永遠是最好的做法!杜天朗的家庭,一直有捐血的傳統,家人之間互相影響,互相鼓勵,最終使捐血成為每個家庭成員的常態。回想更年輕時,杜天朗未滿16歲,只能在一旁看父母捐血,但是捐血的場景已深深刻入心中。等到自己第一次捐血時,杜先生甚至沒有緊張,「因為見父母捐血多了,自己也很快適應捐血。」
「只要一路可以捐,我都會繼續捐」杜先生面對鏡頭,保持微笑,這種笑容,是照亮人性且溫暖人心的笑容。
夕陽餘暉,照耀在整齊排放的舒適捐血椅上,也映照擺放各式專業工具的桌上;休息室內,各種補充能量的飲料擺滿了冰箱。其實,捐血並不複雜,亦沒有危險,有意捐血的人,與其道聽塗說,不如拿出勇氣,用自己一份血,救他人一條命。
本港血庫的持續運轉,需要更多的「杜天朗」,記者在此也呼籲,各位市民,心動不如行動!
(點新聞記者子言報道)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