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世界捐血者日(6月14日)來臨在即,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於今日(10日)舉行年度捐血者嘉許活動,表彰本年度捐血累計次數達25次或其倍數的人士。點新聞邀請28歲的定期捐血者杜天朗分享他的故事,傾聽他如何用無私奉獻的精神點燃生命之火,感受鮮血流淌的力量。
浸潤於熱心獻血的家庭氛圍 助人的種子悄悄發芽
杜天朗是一名海關工作人員,至今已有超過200次的獻血記錄。他回憶起人生中第一次獻血,是在他滿16歲的時候,他說,「夠年齡的時候我就開始獻血,那時候捐的是全血。當時有點緊張,不過旺角捐血站的姑娘很友善,緩解我的緊張情緒。」當時,他還跟自己的血袋合照留念,450毫升的血液在那一刻溫暖他的心靈。
被問及為何萌生捐血的想法時,杜天朗表示,記憶中,他小時候經常陪伴父母一同前往獻血站,目睹他們的獻血行為。杜天朗告訴記者,父親也是從十八九歲開始獻血,而母親和父親認識後,受父親的影響也開始跟着去獻血。
家人對他的影響也是不可或缺,浸潤於熱心獻血助人的家庭氛圍中,他從小就知道捐血可以幫助到別人。杜父杜母已年過五十,至今仍堅持定期獻血,他們一家三口獻血總次數達525次。杜天朗說:「幾周前得知自己和爸媽都能得到紅十字會年度捐血者表彰,全家一起獲獎,我真的很高興。」
從捐全血轉為捐成分血 只為幫助更多人
杜天朗從18歲開始由捐全血變成捐成分血,捐成分血的恢復時間較快,兩次捐血之間只需要間隔兩周。而他的爸媽也認為捐成分血可以幫助更多人,於是也跟着他一起捐成分血,因此,全家人的捐血頻率也變高了。
定期捐血已經成為杜天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說:「十年來,我基本保持兩個禮拜捐一次血,一般是返工前或者收工後去捐血。捐血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習慣,好似健身咁,定時定候就想去。」被問及長期捐血對身體有沒有影響時,杜天朗表示,他捐血完照常返工、做運動,身體沒有特別變化。
捐全血和成分血有何區別?醫生專業解答籲積極捐血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醫生表示,捐成分血一般捐血漿和血小板這兩個成分,血小板幫助血癌和骨髓移植病人,而血漿一般應用於肝病病人,或製造血漿製品。他指,因成分血主要捐贈血漿和血小板,捐血者身體恢復時間快很多,通常幾天就能恢復,在香港可以兩個禮拜捐一次,一年最多可以捐25次。若捐贈全血,紅血球恢復時間稍長,需要約3周才能恢復,他建議男性捐全血者至少間隔75日,而女性至少間隔105日才能再捐。
針對血庫存量的問題,李卓廣表示,五月中旬受天氣影響,本港血庫存量出現緊張,但經過紅十字會宣傳後,僅一周就恢復正常,他亦擔心接下來雨季對收集量造成影響。他指,本港平均每日需要650包血液才能滿足需求,並提到了血液成分的儲存期限,不同成分的血液有不同的儲存期限,尤其是血小板只有五天的儲存期限,因此,他呼籲更多新力軍加入捐血行列。同時,他也提到了捐獻者的年齡問題,表示需要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捐血,因為年輕人的身體機能更好,適合捐血。
研究表示定期捐血者罹患重疾機率更低
關於捐血的影響和疑慮,李醫生表示捐血確實會導致血液和一些鐵質的流失,但這些都是可以補充和恢復的。他建議捐獻者在捐血前應注意充足的睡眠、飲食和水分補充。李醫生解釋,身體骨髓血細胞的不斷更新,並指出捐血不會對健康造成問題,但捐血需要適當的間隔時間。此外,他還提到了捐血對身心健康的益處,指出捐獻者通常心情更好,擁有更高的開心指數,並且稍微流失刺激骨髓,反而新陳代謝更好。他提到,研究顯示他們的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罹患嚴重疾病的機會更低。
杜天朗亦表示而因為需要定期捐血,他更注重飲食健康,少吃油膩的食物,並且,他可通過捐血時血液的形態判斷自己最近的身體狀況,比如看到自己血液顏色深,就會提醒自己飲食清淡,這樣反而有利於自己的身體健康。
被問及是否給自己定下捐血的次數目標時,杜天朗如是說,「我沒有具體的目標,但是只要我還能捐,就會一直捐下去。」他為自己的捐血行為能真正幫助他人而由衷開心,捐血者們用自己的行動譜寫着一曲奉獻與希望的樂章,用自己的鮮血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希望與溫暖。
(點新聞記者嚴璐瑤報道|視頻製作: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