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熱點追蹤|香港為何要輸入外勞?

【點新聞報道】香港經歷了移民潮及3年疫情打擊後,復常和重建是當前社會經濟民生發展的重點。但眼下各行各業出現人手不足,包括旅遊零售、運輸、建造等等。有傳媒引述消息指,政府最快本周內公布「特別計劃」,批准建造業和運輸業分別輸入約1萬和8000名外勞。

預計此計劃必定又一次引起關於外勞的不少爭論。當香港勞動人口銳減後,勞動力短缺究竟帶來何種影響?還有什麼原因導致「人手荒」呢?

香港勞動人口銳減

香港的勞動人口愈來愈少,人力資源供不應求乃是不爭事實。根據政府統計處5月公布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23年第一季的勞動人口數目約377萬,較去年第四季減少逾2萬人,與去年同期比較更銳減近3萬人。

  • 就業不足率由2022年第4季的1.5%下跌至2023年第1季1.2%。
  • 在2023年第1季,較多的就業不足人士從事地基及上蓋工程業,運輸及倉庫業和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業。這些行業就業不足率在2023年第1季亦較整體高。
  • 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22年第4季的3.5%下跌至2023年第1季3.1%。
  • 2023年第1季的失業人數為115100人,當中包括69400名男性和45700名女性。
  • 按以前從事的詳細行業劃分,在2023年第1季失業率較高的行業為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業,住宿及膳食服務業,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製造業和地基及上蓋工程業。

香港失業率偏低,最近再跌至只有百分之三,原則上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不過有一事不能忽略,香港的勞動人口愈來愈少。

《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官方圖片)

「人手荒」正拖慢經濟復甦

人力不足既影響市民接受服務,亦影響香港競爭力。以建造業為例,香港建造業議會在年初亦發表人力預測報告,估計人手短缺約10000至15000人,2027年缺少約4萬人,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香港將踏入建造業高峰期,輸入外勞是不能逃避。本港有多個新的大型發展計劃同時啟動,包括「北部都會區」、鐵路網絡擴展工程及交椅洲人工島等項目,缺人問題將更嚴重。

甯漢豪表示,香港即將進入建築業的高峰期,單就政府工務工程而言,每年的開支會從現在時約800億元增加至每年過千億元,需要進行大量的工程。甯漢豪強調,現在的香港需要「拚經濟」,需要加快房屋供應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如果由於人手不足而延遲工程,這將對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同時在本地工人就業方面,政府會以多管齊下策略應對,包括增加培訓、引入科技等。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點新聞記者攝)

在航空及運輸業,一方面是提供機場服務的地勤、飛機維修員、行李搬運員等嚴重短缺,窒礙本港航空業的疫後復常進度;香港航空公司服務商協會主席劉敏儀早前表示,本港航線陸續恢復,但機場服務人手嚴重不足,包括維修、地勤和候機樓服務人員等,她在一電台節目指,即使已提高薪酬和招聘力度,加設入職獎金,求職反應仍不算熱烈,亦有機場服務公司表明會提供車費補貼,但招聘仍有困難。另一方面小巴業商會估算明年小巴司機或會缺員2000人。人力不足必然妨礙企業發展、經濟增長,企業、僱員及全港利益都受損。

現時本港基本達到全民就業的水平,本地人力市場可挖掘空間不大,輸入合理數量的外勞,保持企業、整體經濟穩健發展,提升本港相關行業及整體經濟競爭力,僱員才能分享更多經濟增長的紅利,包括本地工人在內的全社會均能得益。

香港「缺人手」還有什麼原因?

除一些行業工資偏低造成人手短缺和某些行業本身欠缺吸引力外,本港目前的人手緊缺問題,還與人口結構老化以及部分勞動力群體沒有被充分發掘等原因有關。

根據統計處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移動3個月期間數據,65歲及以上的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為13.9%,60至64歲的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為48.8%,同樣較2011年大幅上升。60歲及以上長者是香港最大的勞動人口年齡群體。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影響,造成香港的總體勞動人口參與率走低。

香港的勞動人口及勞動人口參與率按年齡組別劃分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近年多次有高齡的士司機涉及交通意外,情況受到市民關注。例如今年1月,一名已屆87歲的姓梁的士司機,在9日內接連發生3宗車禍,先在1月11日撞到一輛泊在路邊的電單車,幸當時無人受傷;之後他在1月12日於金鐘夏慤道「自炒」猛撞路壆,繼而向右翻側,梁翁與的士女乘客均受輕傷,一度被困車內;梁翁其後於1月19日駕空載的士,在灣仔謝斐道與私家車碰撞後,梁翁未有察覺並繼續行駛,不出120米,再撞停泊路邊6部電單車和一部私家車,幸無人受傷。

運輸署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數字顯示,本港高齡司機,80至89歲有1624人;90歲或以上亦有49人。運輸署於2021年錄得涉及意外機動車輛駕駛者的總數為26190人,其中70歲或以上合共有949人,佔3.6%。當中85歲及以上駕駛者涉及意外為11人。

也有聲音認為,香港勞動力結構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不高。有輿論表示,很多基層家庭女性都希望能通過就業來改善家庭環境,但無奈香港社區目前並沒有提供足夠、可負擔的育兒服務,因此他們只能為了照顧家庭放棄外出就業。如果特區政府能進一步完善對於基層家庭的支援,將能大大釋出這股未被充分利用的勞動力。

議員黃國近日在點新聞節目《議事聽》中表示,疫情期間轉工情況普遍,勞工不足問題是「時間差」,需要時間解決。本地勞工人手不足,還有一個原因是香港已婚和未婚的婦女勞動參與率相差近三成,涉及託兒支援服務不足。邵家輝同意黃國所指出的託兒支援服務不足問題,但認為人手不足為香港零售業及經濟發展造成困難,亟需解決。

《議事聽》邀請立法會議員黃國、邵家輝,共同分析探討香港應否輸入外勞。(點新聞資料圖)

本地工友擔心就業 政府稱多管齊下

政府把推行輸入外勞政策提上日程後,本港傳媒界以及社交媒體近月涉該議題的聲量與關注度有較明顯的升溫,其中不少是來自勞工階層群體的反對聲音。認為輸入外勞雖然能暫時解決行業人手不足的問題,但長遠而言會對該行業的整體勞工權益造成傷害,反而可能造成難以吸納新人入行的惡性循環。

建造業總工會表明反對輸入外勞,總工會5月以問卷訪問超過600名、來自20多個工種的工友,發現逾八成工友反對輸入外勞。受訪工友擔心影響本地工人就業,令本地工人薪酬下降等。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表示,政府應有序推出公務工程,避免多項工程同期展開,令工友「一時飽死、一時餓死」

工會公共小巴分會主任陳逢源亦堅決反對輸入外勞,指出小巴司機的待遇差,包括沒有法定的休息及食飯時間,政府應規管相關情況,及將小巴司機的底薪,提升至每小時80至90元,吸引新人入行,而非單靠輸入外勞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香港小輪總經理李嘉豪在股東會後指,一直有與立法會議員及政府討論為輪船業輸入外勞,強調會在不影響本地人就業機會和薪酬水平下,與政府合作,公司亦會繼續培訓本地人才,完善人力資源配套。

陳國基表示,當局承諾會首要考慮讓本地工人獲得優先就業機會。(FB圖片)

針對近日的聲音,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近日在Facebook撰文稱,勞動力短缺問題嚴重,增加輸入勞工是政府不能迴避的議題。政府會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大前提下,適度和有規範地增加輸入勞工,又稱會首要考慮如何讓本地工人獲得優先就業機會,而輸入勞工的工資亦不可低於相關職位的中位工資。包括繼續加大培訓及招聘的力度、改善工作環境、推動創新科技應用、提升生產力,多管齊下應對人力短缺情況。

綜合近日各行業的意見,估計涉及的外勞數目可高達數萬人,很多市民擔心如香港多數萬人居住,會推高住宅租金,劏房首當其衝。亦有消息指,當局正研究澳門外勞模式,准許受聘的外勞放工可回內地居所,不強制留港。

輸入外勞確實是一場「及時雨」,但就長遠而言,政府應針對勞動力不足的根本問題對症下藥,包括對失業者提供再培訓課程,提升勞動人口的質素;鼓勵僱主改善員工的就業條件,增加對女性及青年群體的就業支援服務;以及完善社區的育兒配套設施、鼓勵生育等。藥到病除後才能切實改善香港勞動力市場的環境,解除本地市民擔心輸入外勞會損害勞工權益的疑慮。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香港為何要輸入外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