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特區政府早前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當中主要建議包括重塑區議會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有智庫組織今日(19日)公布一項有關完善地區管治的民調,顯示超過八成受訪者認同方案,認為可提升地區治理能力;約七成受訪者表示,會在未來的區議會選舉中投票。
明匯智庫早前聯同香港公共管治學會及大灣區青年網進行一項民意調查,透過電話隨機抽樣、網上發放問卷等形式,收集700名市民對「完善地區治理」方案的意見。香港公共管治學會理事長、明匯智庫顧問陳財喜表示,超過八成受訪者認同新方案可提升地區實務治理的能力;83%認為保留直選議員是香港民主的優化提升和與時俱進;88%認同加入委任制及地區委員會界別區議員,有助多渠道廣納各界精英參與區議會工作;78%指地區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可體現行政主導的原則,並將政府政策有效落實到基層;71%指將會在新一屆區議會選舉中投票。

調查亦關注市民對期望未來區議會期望。陳財喜指出,47%市民冀未來區議會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服務及解決困難;23%希望區議會將社區民意帶到政府決策層面;21%希望有效落實政府的社區發展政策;還有9%受訪者希望改善社區環境衞生。
陳財喜又指,市民認為區議員熱心服務最重要,近三成人認為「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熱心社會公益」是未來區議員最重要的特質。其次是「具有踏實肯做、不怕辛勞、不怕麻煩、努力為基層市民服務的精神」、「願意在議會中確切反映居民意見,為居民爭取」及「以開放的態度及當時與居民溝通」各佔約一成半;「年紀較輕身體良好願意抽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及「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則得到不足一成受訪市民作為主要考慮,分別為7%及約9%;此外,「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只佔3%。

全國人大代表、明匯智庫榮譽顧問黃冰芬均表示,目前社會對區議會改革有一定關注,但部分基層市民都不是很了解細節,對改革的重大意義更是理解不深,因此建議特區政府應繼續加大對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的宣傳和推廣,尤其是要用具體的例子和形象生動的方式,重點介紹未來區議會的角色定位,強調完善地區管治對市民生活帶來的好處,讓廣大市民都予以支持並參與。
黃冰芬指出,未來的區議員將由委任、間選,直選三種方式產生,無論他們是以哪種方式進入區議會,宗旨都是要為廣大基層市民,其服務精神最為重要。她建議政府有關方面在選擇人選時,把「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熱心社會公益」、「具有踏實肯做,不怕辛勞,不怕麻煩,努力為基層市民服務的精神」、「願意在議會中確切反映居民意見,為居民爭取」及「以開放的態度及常時與居民溝通」等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她亦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在委任人選公布之前,在該區以恰當的方式聽取意見,以增強社區對他們的認受性,未來的履職監察制度是對所有的區議員都是一視同仁,要採取更加具體明確的衡量指標,要求其為基層市民提供完善的服務。
黃冰芬續指,改革方案中的11項負面清單,可具體化為工作指標(KPI)及定期公布,包括要求區議員都必須開設辦事處並有一定的開放時間、出席會議的百分比、完成政府有關部門和區議會主席指派的任務等等,都需要有清晰明確的指標,使工作更有效率及透明度更高。
考慮到在未來的區議會中,民政事務專員作為當區的區議會主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她建議為區議會主席訂立KPI目標,提升民政專員的級別、擴充區議會秘書處、配備更多的人手協助等,進一步加強民政專員的工作效果。鑒於調查中,調查員用了不少時間向市民解釋方案,建議政府加強宣傳工作。
點新聞記者提問會否擔心直選議員的資源不足以應付多區需要時,陳財喜回應指情況令人關注,建議政府增加資源,同區的議員亦應該協助分擔,透過聯合辦事處等方法,做到共享資源。黃冰芬則指新方案下區議員的數目與過去相若,只要他們都在地區開設辦事處,應該可以協助應付市民需要。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