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相比普通人多了一個職責:他們需要將自己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用在照顧他人身上。這個群體被稱為照顧者,他們的家人可能遇到如殘疾或疾病等各種缺陷,生活起居需要照顧者的幫助。
對於照顧者而言,周而復始地照顧他人,自身難免身心俱疲,甚至有時會導致一些慘案發生。上月25日在屯門發生一起令人扼腕歎息的企圖謀殺及自殺案,一位六旬男子因無法忍受照顧患病的39歲女兒而企圖將其殺害,事敗之後上吊自殺。
但是,點新聞記者在屯門見到了照顧者區婆婆,交流之後,記者看到了一個與心中預想不太一樣的照顧者。讓我們一同走進區婆婆的生活。
照顧先天殘疾兒子 失去個人時間
區婆婆育有一女一子,但是小兒子有先天缺陷,「一對腳的骨頭都凸出來」,因此平時出行都必須要輪椅。兒子同時一隻手也不甚靈便,令自己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區婆婆向記者描述了自己每一天的行程:早晨6時起床,在樓下公園鍛煉之後,8點即回到家中做早飯,開始照顧兒子。做飯、洗衣、幫助沖涼,都是區婆婆日常所需照顧兒子的內容。
繁重的家務和照顧任務使得區婆婆缺乏自己的私人時間。「之前還好,有先生一起照顧,但先生已經去世十七年」,照顧兒子的重擔就落在區婆婆一人身上。區婆婆每日晨練回家之後,基本就沒時間外出娛樂,哪怕在樓下公園散步都沒有時間。被記者問到平時休息時間會做什麼,區婆婆說「休息時間就做些打掃的家務」。普通的打掃任務,相較於照顧兒子的重任,已經算是一種休息,區婆婆的艱辛可見一斑。
生活足夠艱辛 仍「雷打不動」每周做義工
但是,當區婆婆說出自己「每周都會做義工」之時,記者無比震驚。沒錯,一位因為承擔照顧者任務而失去自己個人生活的,年逾八十的老人,竟然保持每周末都以志願者身份做社區服務。不單在自己所住的區域,區婆婆還經常跑到附近的區做義工。
因為做義工已經多年,區婆婆拿到了不少獎,記者也看到了區婆婆的一部分獎狀獎牌。有工聯會抗疫行動獎狀,也有香港青年協會頒發的2022年「服務社會200小時」獎狀。在獎牌與獎狀中,記者看到了一件特殊的物件。這是鄰舍輔導會富泰鄰里康齡中心頒發的一塊金牌,只有服務了20年的義工才有資格。這些榮譽講出了區婆婆對社區鄰里及社會的無私奉獻。
而被問到為什麼自己已經足夠辛苦,還要堅持做義工時,區婆婆卻手輕輕一揮,輕描淡寫地揮過了記者的這個問題:「已經習慣咗,每周都習慣性去做工」。
艱苦生活會隱藏笑容 但無法掩蓋高尚人格
區婆婆所負擔的一切,放在任何一個普通人身上,都是難以承受的重擔。丈夫去世多年,兒子先天殘疾需要長期照顧,不禁讓人感嘆上天的不公。但是區婆婆沒有怨天尤人,依然積極地度過每一天,「沒有覺得老天對自己不公」。一句輕描淡寫的「沒有不公」,又蓋去了多少壓力?
記者想為區婆婆拍照留念,區婆婆表現得非常不好意思,最終還是在大家的鼓勵中答應了下來。婆婆取下口罩,對住鏡頭豎起了大拇指,但是無論如何引導,似乎婆婆不怎麼會笑,記者心中不禁一陣辛酸。
多年的照顧者責任與艱苦的生活,奪走了婆婆的笑容。但是正如婆婆手中閃耀的金牌,這位如此辛苦卻依然心繫社會多年的老者,心中無比高尚的人格是無法被掩蓋的。照顧者的世界,應該被更多人看到,不只是他們的辛酸,還有他們閃耀的人性光輝。
(點新聞記者子言報道)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