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邵家輝日前立法會上的失言,確實反映治港精英的「巨嬰思維」。
很明顯,香港的精英階層缺乏全局觀,只想着維持香港的特權,因為他們想着啥事都有國家扛着,出什麼紕漏都有國家擦屁股!香港的精英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對國家、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盡的義務,在地緣政治日趨緊張的今天,特區政府頭號大事是什麼?是維護好國家,趁英美西方仍未從新冠疫情中完全恢復經濟,抓緊時間在今年內立好23條,履行拖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憲制責任!
立法首要條件是什麼?是民心,是良好的社會氛圍!特區政府這幾個月幹了什麼?為什麼這麼多「似在擾民的政策」?
其一,粉嶺高球場建公屋是鐵板釘釘的事!官員竟反口覆舌,要草根市民再等十年!權貴的遊樂場就是動不得,竟然沒人要被問責,敢問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何在?如何平息民憤?如何對得起廿萬活在水深火熱的劏房居民?為什麼要對最窮的人下手?
其二,老實說,偷偷鑽「2元乘車優惠」空子的市民,首先一定是無車的平民,而不是專車接送的高官,而且家裏要有一老,才能弄到一張兩元乘車卡。當局大費周章,嚴厲打擊濫用「兩元乘車」,一年能為庫房省下多少錢?省下的錢夠問責班子出一年糧嗎?世人皆知,香港交通費幾乎全亞洲最高,官員們盡力規管了嗎?你們高官每個月幾十萬人工,就是讓你們「在窮人兜裏搶飯吃」嗎?可以嚴厲執法的範疇還有很多,試問隻眼開隻眼閉,讓窮人省個路費,省兩個錢讓老人家加個雞腿,緩和一下社會氣氛又如何?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對最窮的人下手?
其三,日前,一位持「行街紙」、疑似難民的非洲男子,也在灣仔入境處涉嫌持刀了。為何社會躁動變得跨種族?筆者不禁想起高院每日「水蛇春」咁長的難民聲請裁決。事緣2022年12月7日,香港保安局更改遣送政策,加快遣返難民,一旦難民遭高院原訟庭拒絕聲請,即可能被即時遣返。有媒體直言不少難民被遣送原居地後,勢必「回到死亡恐懼中」。難民在港生活條件極差,朝不保夕,不少從事黑工糊口,而難民聚集的尖沙咀重慶大廈一帶,近日更接連發生斬人傷人案。而且環顧全港,只有不到20名少數族裔社工,但多年來港的少數族裔,已超過本港總人口的5%。早前「深水埗殺子案」無疑敲響了警鐘,政府是否應加強與少數族裔的溝通,多了解他們的圈子呢?
其四,當局一邊派消費券催谷需求,令經濟短期過熱,導致香港社會的需求過剩之後,特區政府又馬上醞釀輸入外勞,最離譜的是全為基層工種,令活在貧窮線邊的基層打工仔惶惶不能終日!不僅趕絕「搵朝唔得晚」的草根階層,包括司機、侍應、送貨員、洗衣工、廚師,讓他們面對來自全球的廉價勞工競爭,分分鐘賦閒在家「攞綜援」,還比上班賺得多!筆者不禁要問,為何要對最窮的人下手?須知大量引入基層前線員工,最得益的是大企業,因小企業不擅長向勞工處提交申請,並缺乏資源提供住宿、交通及員工福利,小企與大企的競爭差距因輸入外勞而嚴重擴大,最終令小企被淘汰!
其五,隨着香港薪酬水平快速上升,為控制成本,大企業及中型公司有越來越大的誘因將後勤部門擴充至大灣區,從而確保企業的競爭力,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基地在內地的中移動,在港的市場份額年年上升,同時能以更低廉價錢為港人提供更佳服務。既然與大灣區融合是大勢所趨,讓港企享受雙贏,亦能讓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無數港人真正走入內地,與內地同胞共事相處,認識祖國!然而,本次輸入外勞包括大量基層文職,有文員、接線生、接待員、銀行櫃枱員,以及或可被解讀為IT工種的「電腦/打孔機操作員」,如此一來,香港大企有了環球廉價文職勞工的補倉,後勤辦公室還需要擴充去大灣區嗎?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步伐會否被特區政府變相拖慢了?
想深一層,有好的領導、合適的培訓及激勵,再加上應用AI等先進技術,平凡的人,都可成就不平凡的事!香港的侍應、文員、收銀員、執房員都可成為全世界最優秀、最高質量的前線員工!但若輸入大量廉價外勞,本港資本家必定缺乏動機推行國家所提倡的「高質量發展」的變革。
總括而言,沒有國,怎有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怎少得了妥善維護國家安全?23條立法是特區政府頭等大事,本屆政府高官們屢屢標榜自己是「愛妻號」,逢年過節秀恩愛不甘後人,令公眾形象從「揸真槍的」變了「揸鮮花的」。既然如此,能否「愛民如妻」,減少疑似「擾民政策」,體恤社會最窮最無助的一百萬人,讓社會恢復祥和,為23條立法創造良好條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