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生活中的傳播學|碎片化傳播與真相拼圖

文/王妮娜

是枝裕和導演的《怪物》在香港上映半個多月,票房表現相當不錯。和此前為香港觀眾熟知的作品《小偷家族》、《嬰兒轉運站》一樣,《怪物》再次展現了是枝裕和冷眼觀社會的獨特視角。不過,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怪物》是一部不錯的關於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如何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的通識教育片。

《怪物》將日本校園裏家長投訴的霸凌事件,拆解為碎片,影片依次呈現部分片段組成的故事講述,初始看是教師虐待學生的惡性事件,直至故事的碎片不斷補充,真相大白,原來教師是被冤枉的一方,學生身上的傷痕、另母親奇怪的舉止另有原因。單親家庭、學校官僚體制、跨性別歧視帶來的社會問題引發觀眾思考,無疑是《怪物》上映後大獲好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事件的不同碎片可以拼出不同版本的故事,真相需要掌握所有細節,這對於久為詬病的社交媒體傳播實在是一個好消息。

碎片化傳播是指信息傳播過程中由於信息文本的零散性 、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觀察角度分散化與片面性導致的信息分裂式、碎片式傳播(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碎片化傳播最大的缺點是,無用信息氾濫、片段式信息阻斷深入思考,但同時信息科技的發達讓人們可以低成本地從不同信息渠道獲得巨量信息,碎片化信息搜集得越多,意味着真相拼圖的素材越豐富,離真相的全景就越近。

傳統的傳播方式或許以權威媒體給人們數千字的事件還原,但其實這些信息來源單一,對於真相來說依然是拼圖中較大面積的那一塊而已。輿論場中許多事件的反轉就是如此。在碎片化傳播中,人們如果要掙脫片段傳播帶來的弊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擴大搜集訊息的渠道和數量,在孜孜不倦的拼圖中,獲得真相,而不是被告訴真相是什麼,這是數碼時代擺脫蒙昧的唯一路徑。

或許從這個意義上說,要避免盲從就必須對宏觀敘述的結論保持審慎。搜集細節和碎片往往耗費精力和時間,拼出真相更需要對材料去偽存真的技能。就像歷史學研究,Jonathan D Spence以《王氏之死》記錄彭寡婦和王氏這樣普通婦女的生活狀況,通過小人物的命運觀察清初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的脈絡。搜集細節和故事遠比結論來得更艱辛。但這就是碎片研究的魅力,每個個體都有它獨特的地方。澳門大學歷史系講席教授王笛就認為,「歷史就像拼圖,一塊一塊拼起來,最終的圖景才會慢慢出現。你發現的碎片越多,拼起來的圖景才會越完整。」他透過成都茶館的變遷研究國家權力如何介入小商業經營、社會主義娛樂如何在地方社會建立、公共生活如何影響城市形象等議題。

同理,香港故事的講述也需要這些微觀細緻的碎片,最近有港人不滿內地遊客在小紅書上載影片評論香港又破又小,差過美國唐人街,其實只要多些搜索就不難看到恢復通關後,內地遊客對香港的好評在小紅書上的發布量更高。此外,香港有中環國際金融中心的高大上,亦有擺花街上的大排檔、皇后大道上修鞋、刻章、配鎖匙的小攤販,這些碎片正是這個城市包容性強的文化拼圖的元素,缺一不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碎片化傳播與真相拼圖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