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文化香港 向陽而生——值回歸廿六年香港文化嬗變探幽

文化香港 向陽而生

——值回歸廿六年香港文化嬗變探幽

文/楊健清

香港,地處中國東南邊陲,數千年來,一代一代香港人篳路藍縷,傳承嶺南文化,吸收中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在香港逐步形成傳統與現代疊加、東方與西方相容的異域文化。這裏不再是開埠之初「一座荒島」、「一個漁村」和一塊「細小、荒蕪、不衞生、無價值」的地方,其現代文明程度是西方殖民者當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一、香港文化底蘊及特質

香港自古便是內地移民開發者的聚居之地。香港文化發展史,既是香港與內地以移民為載體、在人文層面的互動歷史,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開埠之初,傳承中華文化的香港文化,遭遇空前的中西文化碰撞,在管治、法制、經濟、社會、教育、宗教諸多方面,都打下深刻的西洋烙印。對於香港,英國的殖民統治具有雙重作用:由征服所造成的「破壞性作用」,消極瓦解東方傳統社會結構,並刻意割裂香港與中華文化母體的聯繫;由改造所帶來的「建設性作用」,則積極催生西方現代社會形態,天然衍生成為異質的「雜交」品種。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既有傳承,也有吸納,更有創造。香港文化以中華文化奠基,東西方文明匯流,具有商業性、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等主要特質。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既有傳承,也有吸納,更有創造。(點新聞資料圖)

香港作為南國邊陲、陸地邊疆,鴉片戰爭之後則是東西方文明衝突和交融的地方,在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急劇大轉型中,發揮連接世界的「通道」作用。這裏率先誕生了一種域外意識、一種跨文明意識,甚至全球性的世界意識。但從啟蒙拓荒到萌芽生成,再到日臻成熟的香港文化,其底蘊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由於以華人為主的居民結構始終未變),在總體上依然屬邊緣性極強的次生文化(由於港英政府的自由港政策、文化殖民措施,及大量域外移民的湧入)。經過歲月洗禮,融會貫通、兼容並蓄,直接促成了今日特有的西式工商主流文化體系。可以說,香港文明是藍色文明(海洋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香港回歸祖國後,客觀擴大和加強了黃色文明(中國文化)在港九地域的傳承和影響,填補了港人在國家與民族認同上的缺陷。

二、「深層次問題」及「去殖民化」

中央提出香港要注意解決「深層次問題」。香港經濟乃至政治社會方面都有顯而易見的表層問題,但涉及文化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問題乃是重要的深層問題。所以簡單認為香港法律意義上回歸就一勞永逸,這是盲目樂觀,還要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關注「人心回歸」,這必然觸及香港深層次的「去殖民化」問題。

人心問題涉及信仰、價值、意義、認同乃至情感以及由此奠定政治活動的正當性問題。禮樂教化乃政治上的「潤物細無聲」,人心問題才是真正的政治問題。「文化領導權」或「軟權力」大權旁落乃香港黑暴造勢得逞的極其重要的根源。

香港自2008年以來圍繞政制發展的政治鬥爭始終伴隨着文化鬥爭,從「本土主義」到「國教風波」,從「全面管治權」到「城邦自治論」,從「普選」爭論到「愛國者」概念界定,文教意識形態領域都有激烈的鬥爭。

曾幾何時,香港人中性稱呼:「英屬香港華人」「香港華人」,以顯示在文化身份和法律身份上與「中國人」的不同。回歸了,一些人試圖擺脫對先前宗主國的依賴,同時不可避免地在文化思想上依賴於先前宗主國。由此,就會在原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在文化認同上陷入糾纏不清的複雜思維中。如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竄到美國告洋狀, 遊行集會打米字旗,英女王去世有香港市民悼念,都是顯性表徵。

香港在國家認同、人心回歸問題上出現的深層次矛盾,往往源於異質文明的不適、衝突、糾結,或者是戀殖情結、奶嘴效應、溫水煮青蛙,或者是內心的道德律(康德),或者似藍色幻想變奏曲,願意沉浸在藍色文明的幻想裏,不願醒來。香港回歸無疑觸及到國家認同問題、「公民身份」的問題,而且觸及到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問題。

香港人的確要面對香港回歸祖國的現實,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調整心態和政治認同、身份認同,要多從國家的角度看香港,從國家的角度定位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牢固確立「中國香港」的觀念,走出故步自封、井水不犯河水的心理魔障。人心需要互聯互通,香港要以曾經擁有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逐步洗卻殖民文化消極的因子, 豐厚「核心價值觀」,加厚中國文化的底蘊。

三、社會嬗變必致人心丕變

香港是中國近代改良思想家的聚集地之一,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發源地之一,是抗日救亡的輿論重鎮,在某種意義上,香港是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的淵藪及溫床。1970年代港台文化風靡一時,伴隨經濟起飛而輸出,對母體文化倒灌反哺,有木秀於林的光與影,這是香港文化的風光與自豪。香港曾經作為內地文明革新開放,吸納其他文明,推動自我革命、鳳凰涅槃的符號象徵或生動標本,構成了國家改革開放邏輯深層的文化密碼。

我們記得,有攬炒派前議員將香港立法會會議桌上的國旗逐一倒插;修例風波後期,對一些被捕起訴的黑衣暴徒,有些法官在庭上還讚美他們「品格高尚」,有「社會良心」;黑衣人把國旗扯下來用腳踐踏扔海里,噓國歌,污國徽,輿情嘩然。這是對國旗國徽國歌等國家象徵的褻瀆,令人目瞪口呆,恍如隔世。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蘋果日報》停刊,「港獨」學生會黯然解散, 一眾反中亂港組織土崩瓦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在新時代,香港新的社會和政治文化,告別了街頭抗爭,行政立法走向和合,不同利益持份者減少了爭拗……香港社會歷來尊崇中國文化「元亨利貞」理想的人格人生人際,完整的和諧的穩定的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道德準則及福報循環。正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現在的香港是千帆並舉,揚帆出海,大家有個共同的願望就是真真正正謀發展,拚經濟,拚競爭力。」香港需要這樣的價值引領。

沒有哪一種文明更高貴,哪一種文化更優越。「一國兩制」,「一國」為本,其「兩制」交融也好,重塑也好,在繼續發揮香港優勢的同時,扼制資本貪婪膨脹、兩極分化,譜寫更健康人道的文明模式範本,何嘗不是一種新型管治文明的寶貴探索?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香港大多數市民是「手停口停」的普羅大眾,中國式現代化是包括香港在內的現代化,要打破利益固化藩籬,不能停滯不前。改變人很難,改變人的思想更難,而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固化利益格局,更是難上加難!唯有一次次巨大的變局或衝擊,徹底改變其認知。

香港工作是「國之大者」!政治的暴風驟雨,傳媒教育司法等領域的撥亂反正,使香港這顆蒙垢的明珠再次煥發異彩。香港曾經不該有的吃飯砸鍋、吃肉罵娘的怪現狀,畢竟沉舟側畔千帆過。香港國安法及新選舉制度、中央的全面管治,推動着香港社會文明文化的迭代轉型。如2021年,「中國共產黨與『一國兩制』」主題論壇、百年大黨國際學術研討會相繼在香港舉行。香港特區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香港回歸祖國24周年系列活動啟動禮,國家執政黨的地位得到確認;香港《國旗及國徽(修訂)條例》實施,「國家」與「國家安全」進入港九的大街小巷,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就不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人心回歸就有了更好的載體和基礎。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香港的紅色遺址等紅色資源,是中國革命史奮鬥史的一部分,不是外來移植的,屬本土原生態;不是異質附加裝飾,對本港市民是歷時體驗,更有說服力。對香港的紅色資源的採集挖掘利用目前遠遠不夠,這些與曾經的殖民管治,將革命文化邊緣化,或故意漠視當作不存在很有關係。儘管大多紅色遺蹟遺址已淹沒在市井喧囂紅塵之中,但紅色文化的根仍在,魂仍在。把殖民時代顛倒的的歷史敘事、歷史邏輯歸於正途,正當其時。

香港處於大灣區一體化C位,其紅色資源不是孤立的存在,從已開發利用的紅色景點看,與大灣區是串聯一起的。黨的二十大強調文化自信、文化強國、文化傳承創新。香港文明時空召喚革故鼎新,保持香港文化的多元化、開放性、特殊性,就讓香港繼續成為中國最富魅力的城市,一個五光十色醉人心脾的地方,當然也是兼容紅色文化的場域。在國家解決了挨打挨餓仍未解決挨罵的背景下,香港作為一個特殊的輿論場文明地,在發揮文化軟實力方面,應有積極作為和用武之地。

一指流沙,文化如逆旅,港人都是行人。

此情可待,人心如花木,皆向陽而生。

相關閱讀:

議視聽觀察|23條立法須與時俱進 香港應如何加強愛國教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化香港 向陽而生——值回歸廿六年香港文化嬗變探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