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岩
以校董會改組為核心的香港中文大學改革引起校內外廣泛關注,立法會相關法案委員會本月21日將召開首次會議,審議由三位校友議員動議的中大改革議案。中大校董會原定於今早開會,其中一個重要議程就是討論3名議員校董提出的改革方案,但受颱風「泰利」影響,截至發稿時尚未知是否舉行,惜多次致電中大有關部門,亦未曾獲得確實消息。
中大校友評議會現任校董楊于銘近日在網上發文,搶先拋出了非議非難議員改革方案的陰謀論,再次引爆中大改革話題。楊文別有用心地揣測指,根據現時草案,由於大部分校董暫時「落馬」,在新的校董會選出前會出現「空窗期」,校董會只有校董會正副主席、司庫及校長等,一共13人。由於草案同時建議校董會會議法定人數門檻由12人,降至「不少於當其時大學校董會全體校董的一半」,換言之在這段期間,「臨時校董會」可「趁機突襲」召開會議,包括「通過如解僱校長之類等重大議程」。
這裏面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其一是為何會發生趁機突襲?何人會發動突襲?其二是為何會擔心中大校長遭解僱?莫非現任校長段崇智不得人心?
楊于銘一再聲稱自己作為現任校董,草案內容他事前從沒看過及討論,因此,反對倉卒在立法會通過。查實,三位議員提出的修訂草案早已公諸與眾,且主要改革建議一早已為媒體報道,身為中大校董會成員的楊先生,居然聲稱自己從未看過草案,縱然不便妄加指責其失職,至少說明他本人似乎對中大事務並非完全上心用心,既然未看到,又有何理由隨意批評?為何會在完全不知道改革內容的前提下「倉促」反對呢?這豈不是變成了純粹政治操作的為反而反?
事實不然,從楊先生詳盡引用的改革建議來看,其對草案可謂了如指掌,莫非與三位議員暗通款曲,一早已經摸透議員改革的建議初衷?
中大改革是符合大眾期望的勢在必行之舉,中大本身成立的改革專組亦早已提出了改革建議方案,而據仔細比對研究過兩份改革建議的校內人士稱,議員校董的方案,基本上符合專責小組的建議,都是旨在完善中大校政建設,只是在校董會的組成人選及人數上稍有分歧,議員改革的側重點是期望中大能夠向本港其他大學看齊,加強社會監督份額,畢竟中大是耗用公帑發展的大學,誠如在中大已在內地設立分校並圖謀大展拳腳的情況下,增加具有內地背景的專業人士的聲音確實無可厚非,確實十分有必要,本就毋庸置疑。接受社會及公眾監督確實是理所應當,公眾監督也有助於中大洗刷過往的暴大污名,有助中大全面提升管治水平,為本港及國家培育更好的人才。
至於本周五立法會審議議員草案,是否會有議員作出進一步修訂,及最終審議結果如何,尚存變數,但預期應能夠順利通過。下一步則是端視現屆校董會將如何應對,特別是校董會主席查逸超將如何裁處。問題是,今年4月校董會處理中大專責小組的改革報告,是以舉手投票方式一致通過,今次倘若仍然舉手表決,等於要原班人馬表決可能會動了他們利益蛋糕的草案,顯然難以獲得預期一致的支持。若然議員改革草案在全港最權威的法定民意機構立法會獲得審議通過,但在中大校董會則遭到冷遇怠慢阻滯,自然會在在顯示中大老臣子一意孤行,漠視民意,抗拒改革,只會令到中大聲譽更加受損,亦會令到外界改革中大的呼聲更加強烈,給中大造成更大的社會壓力。
總而言之,中大改革勢在必行,反對聲音看似形單影孤,但似乎又不容小覷。但無論如何,個人利益個人得失不應凌駕於大學利益,更加不能凌駕於公眾利益,決不能因為校董會校內席次減少,校外席次增加就耿耿於懷忿忿不平,更加不應該把中大看成是某些人甚至某些特定立場取捨人士的後花園,大有禁止他人染指的架勢。首先要明確一點,中大是740萬港人的大學,絕非中大人的大學。
中大當政者曾因隨意刪除校徽中的校訓「博文約禮」而招致社會強烈不滿,不論其動機若何,「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始終是中大精神所在。《論語》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老祖宗傳出千年的精髓,不是某些人想丟就可以丟掉的。今次議員動議的改革方案,只是涉及校政管理事宜,與學術自由沒有絲毫關係,切勿拿學術自由甚至校政自主來做擋箭牌,阻擾改革。
議員有關中大條例的修訂法案在立法會通過只是時間問題,個別校董頻頻發聲發難,顯然有點不識時務,只能是徒勞而已。把中大納入公眾監督,對中大不會有絲毫損傷,只會令到中大更加健康有序理性發展,與中大長遠利益百利無一害,若果中大人個個都能夠開誠布公,以公為大,以大為公,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覺,理性思考,便能夠找到符合中大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