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中泰混血兒Vita在香港土生土長,現時主要從事泰文教育及翻譯工作。記者第一次遇見她,是在香港潑水節活動。主持拜佛儀式,同泰國傳統習俗「浴佛」一樣,身穿一席純白泰式長裙的她也給人一種出水芙蓉般清新明媚又脫俗的感覺。記者對其穿搭頗有興趣,一句「你呢套衫好似同傳統服裝有啲唔同,好靚喔」,迅速拉近兩個素不相識的女生的距離,Vita一臉開心又自豪的表情向記者介紹,這是她自己設計的改良版泰服。由於當日時間倉促,我們就有個約定,必定要再邀請Vita,向大家介紹和展示她的作品。
傳統不等於守舊 去繁化簡改良泰服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民,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這裏面排名前二的服裝和美食,也逐漸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以旅拍為例,近年旅遊寫真掀起中國人消費新浪潮,在北京故宮穿清宮服裝扮「娘娘」自稱「本宮」、到西藏或川西地區體驗藏袍做草原上最美的格桑花、再到雲南大理做一回彝族阿詩瑪……旅拍行業的活躍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更多遊客前往「打卡」,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泰國亦不例外,愈來愈多的遊客身穿傳統泰服到鄭王廟等著名地標建築拍照後發布到社交平台,讓更多人看到了傳統泰服的美。不過傳統服裝華麗,意味着自己難以穿戴整齊,往往需要他人協助,偶爾一次尚可接受,若是日常服裝如此實在不便。
傳統並非守舊。Vita坦言傳統泰國服飾不便穿著,且布料通常比較板硬,令服裝欠缺舒適度。為了宣傳泰國文化,她就對傳統服裝的剪裁、面料等方面進行改良,令創新後的泰服既得以保留泰國傳統花紋等元素,又適合在節奏快捷的香港穿著,兼顧時尚與舒適。Vita改良後的泰服更適合年輕人的審美和習慣,反而廣受歡迎。舒適易穿著、凸顯身材優勢、富有特色元素……這些特點足以讓很多人有了體驗泰服的想法,從而慢慢喜歡上泰國更多文化。
傳播泰國文化消除誤會 也用泰文講好香港故事
因為父母定居香港,Vita在香港土生土長,語言、飲食等習慣亦同港人無異,不過,成長的過程中她卻感受到了泰國人在香港作為少數族裔,並不受重視,社會地位低於本地人,後來明白是基於語言不通及文化差異等因素,欠缺了解容易導致誤會。她回憶指少時都曾經「被誤會」。讀書時,Vita曾被老師「批評」沒有禮貌,令一向「乖乖女」的她十分沮喪及不明所以;原來,是因為香港與泰國在待人接物的處理方式存在差異。在香港,與人交談時的眼神交流十分重要,可在泰國是要低頭面對長輩才是尊重。這讓Vita明白,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助於消除誤會。
「需要人企出來喺香港傳播泰國文化。」為了消除誤會及希望港人更多關注泰裔社群,Vita致力學習泰文、了解泰國文化並進行弘揚和宣傳。在這過程中,她發現很多居港泰裔都欠缺對泰國文化的了解,這更加堅定了她積極籌辦泰國文化的相關活動的信念。Vita不僅努力在香港傳播泰國文化,亦希望講好中國香港的故事,增進泰國人對香港的了解。她曾拍攝粵語教學片,在泰國本地廣受歡迎,亦打算拍攝有關風土人情、歷史人文的短片,促進文化互通。
九龍城承載童年記憶 盼泰國文化在此落地生根
歷史悠久的九龍城被譽為香港的「小泰國」,這裏滿載了Vita的童年回憶和成長歷程。儘管這裏如今仍是泰國人聚居的地方,泰式店舖林立,泰國特色風情隨處可見,但隨着時代變遷,自上世紀90年代九龍城寨清拆後至今,九龍城又出現街道老化、交通擠逼等舊區常見的環境問題。去年特區政府展開對該區的活化重建,不少泰裔人士都擔憂會失去「聚腳地」,失去精神寄託的地方,Vita有一個心願:希望在盡可能保留原有商舖的基礎上,參照大坑舞火龍館模式,在九龍城興建泰國文化館,以特色工藝品展示和工作坊等形式,讓泰國文化在香港的九龍城落地生根,一直傳承和延續下去。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視頻攝製:任青、林雋康)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