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本地電力主要由港燈和中電供應。適逢政府計劃今年與兩電就《管制計劃協議》進行中期檢討,有議員建議加強輸入內地電力,平抑本港電費。
香港電價遠高多地 兩電賺盡資產淨值8%
本港電費由基本電費和燃料價條款收費組成,前者涵蓋電力公司的營運開支、基本燃料成本及利潤;後者則實報實銷,按燃料價格變動,由電力公司向用戶收回。
根據現時的《管制協議》機制,兩電准許利潤為該年度固定資產平均淨值總額的8%,而固定資產包括電力公司的發電系統、輸配電系統、顧客與企業服務發展項目的資本開支等。去年爆發俄烏戰爭,環球局勢不明朗,促使燃料價格飆升。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政府曾建議兩電不要賺盡8%,但礙於對方不同意,只能尊重合約精神。中電及港燈其後調整電費,分別按月增6.4%和5.5%,按年上升19.8%和45.6%。
現時,中電平均每度電1.544元(港元,下同),港燈電費高達1.97元。而事實上,未加電費之前,香港電費已遠高於鄰近地區,例如,台灣地區電費為0.71元,深圳市0.8元,澳門約1.353元。
核電支持中電三成四供電 電價較港燈便宜
中電同港燈發電方式最大分別是核電。據中電最新資料冊顯示,中電與中廣核電力共同持有的大亞灣核電站,每年發電量超過150億千瓦時,中電購買當中近八成電量,佔中電總發電量34%,其餘發電燃料分別是天然氣(47%)、煤(18%)和其他來源(少於1%)。2021年,中電擁有271萬個客戶,本地用電最高需求量為7477兆瓦,本地售電量為354億度。
至於港燈,主力倚靠南丫島發電廠,燃料組合分別來自天然氣(>50%)和煤(<50%)。2021年,港燈有約58萬個客戶,最高用電需求量為2 384兆瓦,售電量為104億度。據了解,輸入內地電力亦成為中電電費較港燈便宜的主因之一。
根據《香港能源統計年刊2022》,過去三年內,本地總用電量分別是15.9萬太焦耳、16.5萬太焦耳、16.1萬太焦耳,內地進口電力分別佔28.8%、27.5%、27.6%,
議員倡增加內地供電 減少固定資產淨值
針對電費高昂,社會有「開放電力市場」和「輸入內地電力」兩大倡議,前者是在現有市場之外,引入第三方供電;後者則是在現有市場之內,引入更多內地電力。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強調辦法總比困難多,坊間更有將諸如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區等地交由其他電力公司供電的第三種方式,形容這些方法都值得討論,促請兩電積極回應社會期望。
被問到坊間有指轉型成本過高,陸頌雄質疑相關說法缺乏具體理據,有維護兩電利益之嫌,重申增加輸入內地電力的成本有限,大灣區城市融合是大趨勢,香港無需自行生產大部分電力。他以南方電力為例,零碳電佔總電量52%,輸入內地電力能推動環保減碳之餘,還可以穩定固定資產平均淨值,避免電費過度增加。
立法會議員陳學鋒也認為兩電電價偏高,內地有相當一部分電力採用核能發電,價格較低,增加內地電力供應是平抑電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開放電網,他認為政府要在《管制協議》中期檢討時提出引入競爭的路線圖,否則市民只會覺得兩電缺乏競爭,自己任人魚肉。
政府增內地輸電 對開放電網有保留
點新聞就電價問題向環境及生態局查詢,發言人回覆指,政府商討修訂《管制協議》的範疇包括但不限於減低准許利潤、要求電力公司於能源危機期間分擔能源價格成本、檢視獎勵/罰款機制以就重要停電事故加重罰則等,待完成中期檢討後,會在適時匯報檢討結果。
發言人表示,政府在2018年批准中電的發展計劃,包括強化該清潔能源輸電系統工程,為系統更換電纜以增加輸電容量,預計項目在2025年完成,可以讓香港更具靈活性輸入更多清潔能源。從內地輸入的電力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可由現時約27%增加至約三成半。
為進一步加大內地電力輸港的能力,政府在將軍澳132區預留土地興建電力設施,是加強區域能源合作的策略性設施。電力設施日後將連接兩家電力公司的供電系統,可以加強兩家電力公司之間的聯網和傳送電力的能力,長遠有助穩定兩家電力公司的電價和減少本地電廠排放,惠及全港市民。現時項目尚在初步規劃階段,預計可在2035年前啟用。屆時輸入的零碳能源電力可增加至六至七成。
發言人又指,根據海外經驗,開放電網不一定會減低電價和確保供電穩定。穩定可靠的電力市場對香港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及民生安居至為重要。開放電網涉及複雜的考慮因素,包括如何杜絕惡性競爭的同時,確保電力公司會投入足夠資源和建設、維持電力供應穩定可靠、電費維持在合理水平,並提供清潔能源以達到碳中和目標。
(點新聞記者袁由報道)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