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題|輔導員畢業做文職 情緒支援不欠人才但缺規劃

不少香港人壓力爆煲,荷里活廣場兇案及深水埗倫常慘案,揭示市民精神健康問題敲起警號。事實上,問題不單發生在個別人士身上,救世軍社會服務部早前公布一項青年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者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困擾,當中有三成未有對外尋求協助。加之本港駐校社工服務不足,輔導員又不被政府重視,結果不單出現人才流失,更無助於協助受精神問題所困的青年人走出低谷,令問題持續出現。

不少香港人壓力爆煲,荷里活廣場兇案及深水埗倫常慘案,揭示市民精神健康問題敲起警號。(點新聞圖片)

專業畢業卻不能成為學校輔導員

註冊輔導師阿Wings(李穎詩),香港城市大學輔導學碩士畢業,畢業後滿以為可以在學校一展所長,協助有精神壓力問題的學生,未料香港的學校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輔導崗位,在一間機構擔任活動主任(PO)後,Wings決定開設輔導公司,私人執業接收輔導工作。

註冊輔導師阿Wings表示,不少輔導員只希望在學校或社區中心,得到一份有尊嚴的人工及工作崗位,無奈政府對此並不重視。(點新聞記者攝)

談及開業以來的感受,Wings嘆言私人執業並不是她所希望,不少輔導員只希望在學校或社區中心,得到一份有尊嚴的人工及工作崗位,自己的情況已經算比較幸運。和其他同學比較,不少同學雖然都是大學輔導專科碩士畢業生,可是畢業後無法以輔導專業人才的身份在學校工作,最終只能應聘學校的「教學助理」或「活動助理」等非專業的職位,只有很少機會才可以參與輔導工作,平日只是協助老師做一些教學的準備,浪費自己所學專長。

輔導員與社工作用不同

Wings指出,學生在求學期間會感受不少壓力,遇有問題學校把之交給駐校社工,事實上社工與輔導員工作各有不同,輔導工作需要較長時間建立關係,並在一個令人感覺舒適的環境進行,可是一般學校只有一名社工,根本無力應付數以百計的學生,學生只有小息及午飯時間有空,有時學生怕被人「標籤」,不敢走進「社工室」,成效自然是不如理想。Wings表示,不少家長寧願自費在校外為子女安排輔導員,因此她開業已經也收到不少個案,可見社會對輔導員的需求其實很大,可是現時政策卻根本未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期望政府重視輔導業界,並設立牌照制度,確保業界的專業水平。

教育局表示,已增加資源推行小學「一校一社工」及中學「一校兩社工」。(中新社資料圖片)

點新聞記者曾向教育局了解輔導員的情況。教育局回覆指,中、小學透過推行「全校參與模式」及跨專業協作,提供全面的學生輔導及支援服務。校內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員,包括學校社工、校本教育心理學家和輔導人員共同協作,為學生提供補救性、預防性及發展性的輔導服務,以培育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體教師應協同學校社工、其他學生輔導人員或專責人員,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廣泛的輔導服務。

為加強學校社工服務,教育局表示,已增加資源推行小學「一校一社工」及中學「一校兩社工」。每所學校的輔導及社工服務需要均不盡相同,指學校可因應學生需要,靈活地運用政府津貼或結合其他校內資源,聘用學生輔導人員或向機構購買相關服務,加強對學生的支援及輔導服務。

郭玲麗指,社工一般不會提供深層次輔導工作,結果輔導學生的重擔都落在教師身上。(點新聞資料圖)

郭玲麗:輔導重擔落在教師身上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本業是教師。對於教育局的回應,她表示,學校不單欠缺輔導員,社工亦同樣不足。社工不會提供深層次輔導工作,就算在學校發現個案,亦只能轉介教育心理學家,可是教育心理學家只會為個案進行評估,並提供改善建議,再將問題推回學校,社工不處理,問題就推到教師身上,可是教師不是專業心理輔導工作,不單增加老師的工作量,亦無法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學校自行增加資源的建議方面,郭玲麗分析指,每間學校對輔導人員的需要各有不同,特別是Band 3學校需求最大,學校需要資源改善教學水平,如果將學內教育資源用在招聘輔導人員,將令原本不足的學校津貼進一步減少,影響質素,包括國民教育、交流團等活動,因此學校一般不會額外另撥資源加強輔導服務,令情況進一步惡化。事實上,外國一直重視學校的輔導工作,她曾與外國交流,不少外國人對於香港學校欠缺輔導員感到十分驚訝,政府對輔導員的不重視,亦令這些專業人才投身海外,造成人才流失,建議局方在學校設立恆常的輔導員工作崗位,讓他們可以安身立命,服務有需要的同學。

倡政府為輔導員制定牌照制度

香港人生活壓力大,近日多次發生精神病患者引致的悲劇。郭玲麗表示,很多人對事件感到痛心,香港精神科醫生不足,每10萬市民只能有5名精神科醫生,比澳洲每10萬市民有103名醫生為低。事件發生後,她與一班心理醫生及輔導員自發組織一隊「專業輔導義工隊」,為社區上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輔導服務,短短幾星期已經收到不少求助及轉介個案,可見社區上對深層次輔導需要殷切。她建議在未來全港18區康健中心設立輔導員,讓市民到康健中心免費「掛門診」會見輔導員,長遠而言政府應為輔導員制定牌照制度,對輔導員進行監管,確保質素。

對於18區康健中心設輔導服務建議,醫管局回應表示,政府早前就精神健康服務公布十項加強措施,務求更全面支援涉及嚴重精神疾患的精神復元人士和其他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當中包括個別地區康健中心會研究推出先導計劃,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與社區機構合作跟進,並及早轉介高風險的個案。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題|輔導員畢業做文職 情緒支援不欠人才但缺規劃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