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房屋土地供應問題是香港長期面臨的「老大難」問題,由於人口眾多,而土地資源有限,以及城市規劃和土地政策的種種限制,導致房價高企、租金昂貴,居民難以負擔適切的住房。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前夕對社會公眾展開了廣泛的諮詢,各界對於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充滿期待,期望政府能夠提出詳盡的短中長期措施,解決房屋問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表示,長遠而言政府已鎖定7300公頃土地的供應來源,當中一半來自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由於政府需要有足夠土地儲備,在不同階段提供充足的土地及房屋供應,讓市場平穩有序發展,因此兩項計劃都必須全速推行。

優化收地機制 加速北部都會區推進
然而,項目推進過程中需克服不少困難,北部都會區的核心地帶新界北是村屋或住宅的聚集地,收地、安置等工作可能是一大難題,真正發展起來可能需要耗時更長。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收回土地條例》應是政府收地的「神兵利器」,不過,他了解當局在當地收地時遇到的問題,有賠償、有安置等不同原因,故此就算有法例在背後支持,也因為這些原因而導致了很大的阻力。因此,他期望當局在收地時的賠償方面,除了按現有的土地價值之外,可以研究加入土地潛力因素,從而讓被收地者分享一些土地發展的紅利,有關做法相對公道一點,亦值得當局好好研究。

立法會議員楊永杰接受點新聞採訪時表示,未來房屋供應大部分在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上,他指,土地收回的問題是很大的,儘管政府有《收回土地條例》這把「尚方寶劍」,但動用條例可能導致矛盾激化,他建議政府學習內地收地的方法,尤其是可以學習內地收地的補償機制。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港島西陳學鋒指,立法會今年7月通過《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精簡現有的法定程序,相信有助加快北部都會區的收地進度。

在2022年施政報告,政府強調會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計劃預計提供3000多公頃新發展土地,當中約1300公頃十年內可供發展,佔未來十年整體「熟地」供應約4成。未來土地房屋供應很大一部分來源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但兩者的建成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但短期而言,房屋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簡約公屋」快速興建約3萬個單位,填補未來5年公營房屋供應不足的缺口。同時,政府又提出過渡性房屋計劃,利用空置政府土地、私人住宅等,興建或修建為過渡性房屋,以及善用酒店及賓館為過渡性房屋單位,計劃預計合共提供2萬多單位。
提高公屋居屋流轉 先短期緩解房屋問題
特區政府長期以來推出公屋計劃,旨在提供負擔得起的住房給低收入家庭。然而,由於需求龐大,公屋供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3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在2023年第一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23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510宗。另外,同一季度獲編配的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為450宗。此外,一些高齡長者申請人的等待時間較短,但仍然存在供應不足的情況。這反映了公屋供應不足的現實,需要更多的投資和努力來解決。

楊永杰建議改變公屋和資助房屋的比例,他指出,現時公屋佔7成,而資助房屋佔3成,目前公屋市場的流動性不足,而每年約有4萬人申請居屋或綠置居,若能將資助房屋比例提升至5到6成,則能令公屋住戶向申請居屋流動,而騰出來的這部分公屋資源,則能吸收輪候冊的名額。
除此以外,楊永杰還建議重推夾屋,以完善整個房屋階梯,並提出在私人參建居屋項目中,推出混合業權,讓供得起但首期不足的青年人可先買一半的業權,另一半由房署或房協擁有兼向青年人租賃,當青年人有足夠首期時才回購,協助他們「上車」。
此外,舊區重建亦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策略。然而,舊區更新面臨着一系列挑戰,包括居民遷移、規劃變更等,政府需要在確保公眾參與和受益的同時,協調各方利益,促進順利實施舊區重建計劃。總的來說,香港的房屋供應問題是一個複雜的挑戰,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能在短中長期提出更全面的解決方案,在推動房屋供應增加的同時,亦能關注社會正義和可持續發展,確保住房政策的長期效益。
(點新聞記者嚴璐瑤報道)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