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四川采風|川劇演員:香港觀眾很懂戲!

【點新聞報道】今日(14日)起,點新聞記者隨香港記者團前去四川采風,旨在透過媒體的鏡頭進一步加深香港民眾對四川的認知。此行的主題是「山海攜手 共話發展」。采風活動第一站是四川省川劇院。記者團在觀賞了川劇選段表演後,採訪了演員和工作人員。這些演員上月剛結束在香港的演出。6月28日至7月3日,四川省川劇院攜經典劇目《白蛇傳》、《和親記》、《川劇經典折子戲專場》,赴港參加2023年香港「中國戲曲節」。

四川省川劇院一角。(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川劇「變臉」 虎虎生風

喜歡粵劇的點新聞記者在欣賞川劇《活捉三郎》和《殺四門》時,立刻感受川劇帶來的耳目一新——詼諧的動作設計、幽默的四川腔調、折扇等技法的活靈活現,讓觀眾瞬間讀懂人物內心情景。四川省川劇院宣傳推廣部主任、運營總監、國家二級演員白中華在台下告訴點新聞記者,川劇的特點就是講小人物的故事,用吐火、折紙、折扇等不同戲法動作將人物內心活動外化。「就像四川人的脾氣一樣,比較剛烈和外向,戲劇和當地人的習性是有關的,所以說戲曲是中國的百科全書。」

「活捉三郎」選段。(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川劇中最為人熟知的技巧是變臉,被收錄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在《殺四門》劇目當中,四位演員上演變臉,除了傳統的特色川劇面譜,記者還看到了「熊貓的面龐」。四川省川劇院國家二級編劇樊明君告訴記者,「熊貓面龐」正是當下川劇的一個創新。隨後變臉演員走下台和觀眾席上的記者互動,握手的瞬間就變了臉譜,讓不少記者朋友感到驚喜。

「殺四門」變臉選段。(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白中華告訴點新聞記者,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也曾讚歎過變臉藝術的神奇,「中國變臉走遍五大洲四大洋。」記者尋根究底詢問變臉的戲法究竟是如何操作的,白中華解謎:早先是用紙張製作臉譜,一層層戴在面部,後來用殼子,如今是用效果更好、且更輕便的絲綢材料。

變臉演員走下台和記者互動。(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四川演員:香港觀眾很懂戲!

23歲的青年川劇演員梁浩龍上個月去香港演出,感歎香港劇場的「高大上」,配套人性化,甚至連空調的溫度都拿捏得很好,讓台上穿著厚重的演員感覺很舒服。「香港觀眾非常熱情,熱情到我有點不好意思,能給到年輕人很好的鼓勵。」

29歲的演員王子豪觀察到,香港觀眾文化素養和底蘊非常高,「他們懂戲,千萬不能忽略觀眾的想法,要不斷學習,才能抓住香港觀眾的喜愛度。」

川粵千年:川劇粵劇相互借鑒的火花

樊明君介紹,川劇和粵劇都是綿延數百年的古老劇種,兩者當中很多片段的內容是接近的。更可貴的是,兩者可以相互借鑒。川劇從粵劇迄今吸取了套打、身段、折子戲等元素,融匯了詠春拳裏精彩的武術招式。汪明荃、羅家英等前輩也帶給他們很多啟發。樊明君回憶,當年劉德華表示要學習川劇變臉,為川劇帶來了很好的明星效應。點新聞記者詢問,「未來是否會繼續通過香港明星來推廣川劇」,樊明君表示一直有此打算。青年演員王子豪篤定地說,「川劇和粵劇有火花,川劇和香港有火花!」

點新聞記者進一步提問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蔡淩雲,「香港和四川可以相互借鑒什麼?」蔡淩雲總結道,「香港的國際營銷和文化創意做得很出色,四川文化底蘊深厚,兩者結合的點很多,例如香港的國際伴手禮展與成都的創意設計周形成的產業界合作,未來將越來越多。」她表示,四川非物質文化中心亦邀請了香港五位文創設計專家。

左起:白中華、蔡凌雲、樊明君。(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川劇以創新走向青年

幾位受采訪者均提到川劇在傳承中的不懈創新,例如運用數字化舞台技術,融入熊貓、三星堆臉譜元素,截取生動、易懂的精彩片段,琢磨年輕人的審美習慣等等。如今川劇院新生代演員也如雨後春筍浮現於舞台。飾演張飛等武生角色的老一輩藝術家白中華告訴點新聞記者,青年演員最小21歲,但至少也有十年的功底,才可以登台走場。如今劇院每天演出4場,場場爆滿。川劇遍布成都大街小巷的茶館等場所。正如他們所說,「川劇一直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四川省川劇院以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演出劇目,推動川劇藝術走出國門。先後應邀赴德國、匈牙利、法國、瑞士、盧森堡、愛爾蘭、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印度等國家和中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演出用最好的劇目,講好中國故事。和其他傳統劇種側重唱腔和語言藝術比起來,川劇更側重於動作技法,且花樣繁多、新奇有趣,老少鹹宜。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 四川成都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四川采風|川劇演員:香港觀眾很懂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